分享

【先进第十一】11.19----11.25

 水晶猴子 2017-05-31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释词

庶:庶几,差不多,指道德学问。屡空:穷。不受命:《译注》:不安本分;《今读》: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亿:猜测,指猜测行情。

释义

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子贡“不受命”,对“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自己的命运,一种是指孔子对他的要求。这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子贡家里可能条件也不太好,但是他和颜回不一样,想通过做生意改变自己的命运。“货殖”就是不断使财货增加。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专门写那些做生意的人。子贡做生意做得很好,每次都能猜中,能赚到钱。

孔子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赞美颜回,贬低子贡吗?我看他在这里不是要褒贬谁,而是要表达这样一种观念:做学问和赚钱两难。颜回道德文章都不错,可是穷得没米下锅;子贡赚了不少钱,可是道德文章马马虎虎。都不完美。孔子自己当然是偏爱颜回的,他的想法是,求学阶段安于贫困,学好了去当官,吃俸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安于贫困的,子贡就不能安于贫困。另外,学而优也不一定能当上官,颜回还没当上官就死了,他的死说不定就和贫困有关。所以孔子虽然偏爱颜回,但对他“屡空”也不无遗憾。

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陷于这样的困境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断韰画粥,寒窗苦读,这些故事至今仍在传颂,它激励了许多寒门学子,却也续写了许多的怨曲悲歌。在西方,读书做学问是出于“闲逸的好奇”;在中国,读书做学问是因为“学也禄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以摆脱贫困的命运。我曾反复赞美过“学而优则仕”,也总是激励你们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贵族制度并不是没有优越性的。真要认真比较起来,封建制和郡县制还很难分出伯仲来。当时秦统一六国后到底用什么制度是有争议的,李斯极力主张采用郡县制,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才强行推行了郡县制。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封建贵族制度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我们现在学习的经典,在严格的意义上称得上“经”的,除了《春秋》,都形成于春秋以前。我也曾经讲过,礼乐文化就是贵族文化。孔子自己就是“述而不作”,孔子之后有些人有心想“作”,也没能作出超越“六经”的著作来。大学问,特别是哲学和数学那样的纯粹的学问,是闲得无聊的聪明人出于天生的好奇心,孤独地沉思出来的。孔子说“回也其庶乎”,但“屡空”的颜回到底做出了什么学问,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孔子的赞美中知道他甚至比孔子还强。

我又重提钱学森的世纪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改革开放以前的教师太穷了。我是改革开放以后参加工作的,我爱人也在大学里教书,一个孩子,家里没有多少负担,我说我“屡空”,你们还不会相信。在这种条件下很难安心做学问。上世纪90年代,大学教师纷纷下海,他们也像子贡一样,“不受命”了。新世纪下海的少了,不是因为钱包里“不空”了,而是因为大学本身就变成了“海”,而且这“学海”比“商海”更加地浑,“抄则屡中”,“贿则屡中”,能出大师吗?自古做学问就是闲人的事情,没有闲情做不好学问。国家要用较高的工资养着这些有智慧的人,让他们有闲心做学问。如此其庶几矣。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释词

不践迹:不踩到别人的脚印。入于室:到家。

释义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有多种解释,杨伯峻先生解释为:“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学问道德也难以到家。”朱子解释为:“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然亦不能入圣人之室也。”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都有些牵强。《论语》中有些话,不知道说这句话的情境,只能强做解释。山梁雌雉,都觉得难解,我解了,好像通了,这一章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解。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释词

论笃是与:“与论笃”的倒装式,推许言论笃实的人。色庄者:神情上伪装庄重。

释义

李泽厚先生感叹道:“装出来的太多了,今日则干脆不装。‘忠厚老实’几成笑柄,呜呼!”

认为什么样子好,就有人装出那副样子来。

有些人言论笃实,听起来人还不错,他是真君子呢,还是表面看起来是君子?孔子为什么那么了解当时的社会?是因为他看到表面的东西总是要打几个问号,这里打了两个问号。做学问怎样做才算深透?用西方人的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本质”的看法不大一样。中国人理解的“本质”是真实的状态,西方人理解的本质是共同的理念,永恒的实在。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释词

诸:之乎。退:做事退缩。兼人:胆量有两个人那么大。

释义

退者进之,进者退之,使归于中庸。

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多。有父兄在,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说给子路听的,子路胆子大,会做冒险的事情,说不定会丧命的。上有老人在,要珍惜生命,这才是孝。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释词

①畏:被囚禁。

释义

孔子在匡被囚禁了,颜回最后才来。孔子道:“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颜回很会说话,这也是他内心真实的感受。孔子担心颜回这么一个仁义的人会不会跟坏人干到底,舍身来保护老师和同学。但颜回知道,他死了老师心何以安?前面一章说,有父兄在就不能做冒险的事情。颜回事夫子如父母。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释词

为异之问:问别的人。曾:竟。具:具有一定的才能。

释义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呢,竟是问由和求呀。”言下之意子路和冉有还算不了大臣。孔子说,“我所说的大臣,是以道事君的人,如果这样行不通,宁可辞职不干。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说是具有一定才能的臣属。”具体行为的背后是有“道”的,子路和冉有还没有得道,“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一切顺从上级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情,他们也不会顺从的。”他们两人虽然还没有得道,但大是大非他们还是懂的。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释词

贼夫人之子:害别人的儿子。为学:做学问。

释义

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县县长。看来子路还挺有威望。孔子却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子路说:“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了书然后再去做官呢?只要他能管理好那里的人民和土地,保住江山社稷,就可以了。”孔子坚持学而优则仕,读书明理后才能当官。优是优游有馀裕,学得轻轻松松的意思。“柴也愚”,学习有些困难,恐怕当不了县长。所以批评子路说:“我讨厌强嘴利舌的人!”

什么人才能当好官,子路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差别?联系前一章看,子路只是一个“具臣”,不是那种能够“以道事君”的大臣。孔子就觉得要以道治国,治理一个地方也要有道,先要明白道理,然后才能办好具体的事情。子羔虽然很能干,可以管理好费县,可以使那里的人民富裕起来,可是终究没有读好书,不明白事理。为什么不明白事理的人当官就是害了他呢?人毕竟不可能是全才,一件事情能办好,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具体的事情都能办好。如果你是一个专家,可以干好自己在行的事情。可是治国或者当一个地方的长官,就不是干好一件具体事情那么简单了,他面对的是人,人是很复杂的。作为一个长官,面对的不仅是具体的事情,要对人有深刻的理解才行,要有全局的观念,总体的观念。具体的事情有公务员去办。为什么柏拉图认为君王应该是哲学王?因为哲学不是研究具体事情的,是讲大道理的。孔子也觉得要读书,要明白大道理,也就是要懂哲学。现在我们国家那些当官的大都是一些专家,这些人是治理不好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你们现在学的也是一些大道理,你们去教书肯定会比只懂得具体教学方法的人教得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