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陕西汉中人。1935年10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温热病卫气同病证是中医内科临床外感热病急症常见证型之一,多见于各种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或中期,以高热,微恶寒,烦渴,口咽干燥或肿痛,或咳嗽少痰,微汗出或汗不出,舌边尖红、苔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为主症。若误治或治不及时,往往易入营动血或内陷心包,或热盛动风,或内闭外脱。张教授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对该证的病因、病机做了全面的分析,并自创经验方 “清解饮”用于临床 ,疗效显著。 基本方:生石膏 (先煎)30-60g,黄芩、柴胡、葛根、野菊花、薄荷 (后下)各10g,金银花 (或连翘)、丹参各15g。
方解:方中重用生石膏为君,取其辛寒清气,透表解肌,既可内清肺胃之火,又可透热达表,而取卫气同治之效。柴胡气质轻清,味苦最薄,可透表泄热,调畅三焦气机;黄芩苦寒,气味较重,直折内盛热毒,二药相伍,一清里,一透表,取和解表里之意,共为臣药。野菊花芳香轻清,可清热解毒、疏风散热;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除烦;薄荷味辛气清香窜,使邪外达肌表、宣通经络;金银花、连翘均可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内热甚用连翘,表热甚者用金银花;丹参味苦性寒,入血归心,可凉血解毒,祛瘀生新,一则内清热毒,防其入营动血,一则又可化瘀,畅达气血运行,疏导热瘀,使毒瘀外解,以上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用药气质轻清,辛散透达,表里兼顾。上药清水煎服,武火急煎,勿过煎,每日2剂。热甚病重者, 可日4h服1剂,夜服2剂。
加减: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0g,阴伤者(尤其是素体阴亏者)加生地黄、沙参各10g;鼻衄或咯血丝者加焦栀子10g,白茅根30-60g;咽喉肿痛甚者加马勃 (包煎)、山豆根各10g,玄参15g,热甚并见斑疹者加牡丹皮、赤芍、生地黄各10g,大青叶15g;咳嗽咯吐黄痰者加桑白皮、黛蛤散(包煎)各10g;热甚动风而抽搐者加钩藤10g,羚羊角(另煎)6g;兼食滞不化者加焦三仙各15g 。
医案: 李某,女,7岁,1997年4月3日初诊。 主诉:发热半月余。半月前因受凉感冒后,出现发热 (T37.8℃-39.8 ℃),微恶寒,咽干痛,纳差腹胀,当地医院按 “上感”治疗,发热起伏,迁延至今。来诊时患儿仍发热(T39.7℃),余症如上述,检查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心肺(-),脐周压痛,舌质红、苔白厚,脉滑数。张老师认为此乃外感风热毒邪郁表,渐入于气分,兼食积内停,以清解饮化裁治之。
处方:生石膏 (先煎)30g ,柴胡、黄芩、菊花、葛根、丹参、连翘、莱菔子、焦三仙各9g ,枳实6g。5 剂,清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服3剂药后体温降至37.6℃,纳食渐增,腹胀痛减轻,尽剂后,体温恢复正常,诸症皆除。 版权声明:王立新.张学文教授治疗温病卫气同病证经验[J].心中医,1998,30(12):7-8.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