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有智慧36:细节,是看透人心的最好契机

 盛_王_朝 2017-05-31

三国刘劭《人物志》有云:“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懂人心、识人性,善于相人识人,从来都是智慧的最高标准之一。自古以来,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有智慧的人总是能够见微知著,通过种种细节看透别人。让我们看两则小故事。

古人有智慧36:细节,是看透人心的最好契机

蔡京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看北宋大臣陈瓘的故事。陈瓘与蔡京同朝为臣,初时蔡京还未发达,为人也算低调。一次朝会时,陈瓘发现蔡京直视太阳很长时间都不眨眼,心中暗暗称奇,便对人说:“蔡京精神如此强大,他日必定飞黄腾达。只是他倚仗禀赋,敢于敌视太阳,如若得志,定会目无君主,擅权逞凶。”宋徽宗初年,蔡京任翰林学士,负责起草朝廷的诏诰,其恶行尚未显露。陈瓘却紧盯不放,多次弹劾蔡京。大臣们都不太理解,甚至批评陈瓘故意为难。直到蔡京得志,独揽朝政,为所欲为,人们才开始佩服陈瓘的识人之能和先见之明。

古人有智慧36:细节,是看透人心的最好契机

潘浚(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看东吴大臣潘浚的故事。三国时期,孙权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南阳人樊伷任武陵部从事,身在东吴心在汉,诱使附近少数民族反叛,想要投靠刘备。有人请求孙权发兵万人前去讨伐,孙权向潘浚征求意见,潘浚说:区区樊伷何足道哉,发兵五千足够了。孙权问:樊伷不是泛泛之辈啊,你为何如此轻视于他?潘浚笑道:他不过是个言过其实的庸碌之人罢了。他曾设宴邀请州人聚餐,到了正午时分,饭菜没能呈上,他便十几次站起来观望,可见是个“侏儒”啊。孙权大笑,于是派潘浚率军五千前往讨伐,果然杀了樊伷。

古人有智慧36:细节,是看透人心的最好契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蔡京视日、樊伷请客,都是细节、小事。陈瓘、潘浚却能察人所不察,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准确判断两人的品行才干,确实可算智者。我们若能以其为师,又怕什么“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呢?

敬请关注《读史启智》,关注原创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