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部县建制沿革及行政区划

 昵称VChmUhmv 2017-05-31

第一章 建制沿革

南部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西汉初(前206年),南部县境属充国县。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充国县置南充国县,治地在今南隆镇。县名由充国县——南充国县——南国县——南部县演变而成;另一说,以居郡南而得名。

第一节 沿革

南部县境《禹贡》属梁州①,东周末为秦国巴郡地②。西汉初(前206年)的充国县③,为巴郡11县之一,治地在今县城西大桥镇东北14公里,南部县境属充国县。东汉初并入阆中县,和帝永元二年(90年)复置;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又分充国县置南充国县④,为巴郡所辖15县之一,治地在今南隆镇。分置南充国县后,充国县在西,后称西充国县。建安六年(201年)刘璋改原巴郡为巴西郡,西、南二充国县均隶巴西郡。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在原巴西郡地建立北巴西郡,又改南充国县为南国县、西充国县为西国县,同属北巴西郡。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仍属北巴西郡;天监八年(509年)于北巴西郡置南梁北巴州。大同中(535~546年)州、郡、县建置变革纷繁:在南部县设置南部郡(领县一,郡、县治地均在今南隆镇);又分金迁戍地置金迁郡,并置郡辖金匮县(郡、县治地均在今升钟镇桥坝头村);改掌天戍地为掌天郡及郡辖西水县(郡、县治地均在今西河乡高峰村);复改西国县为西充国县,并于县置木兰郡。南部、金迁、掌天、木兰四郡皆隶南梁北巴州。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改北巴西郡为盘龙郡(州、郡治阆中),改南部郡为新安郡,隆州新安郡仍领南部一县。又将木兰、掌天二郡并入金迁郡,改西充国县为晋城县,改金匮县为晋安县,晋城、晋安、西水三县皆属金迁郡。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省新安郡,南部县属盘龙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推行州县二级制,悉罢全国诸郡。罢金迁郡,以地属隆州(治阆中);省晋安县入晋城县,移治晋安坝(今升钟镇桥坝头村)。其时,南部、晋城、西水3县皆隶隆州。大业元年(605年),西水县因水毁,治徙彭定故宅(今保城乡境内)。是年,罢隆州置巴西郡,南部、晋城、西水三县遂为巴西郡所辖。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巴西郡为隆州,为避太子讳改晋城县为晋安县。同年又析南部、晋安二县地置新井县(治今大桥镇附近);武德四年(621年)析南部、相如2县地置新城县,后避太子讳更名新政县(治今仪陇县新政镇)。其时,南部、晋安、新政、新井、西水5县均隶隆州。先天元年(712年)避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辖县不变。

南部县建制沿革及行政区划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在今四川地区置益、梓、利、夔四路,利州路仍置阆州阆中郡,领有南部、晋安、新政、新井、西水诸县。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省晋安为镇入西水。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军南下,南部县治徙跨鳌山。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新井、西水、新政三县并入南部,南部又成为多县合一的大县。至此,南部县四周邻县是:东界相如、营山两县,南界西充、南充两县,西邻普安(今剑阁,明洪武六年即1373年并入剑州),北邻阆中,东北与仪陇接壤,西南与盐亭相连。元末明玉珍据蜀建大夏政权,南部县隶属未变。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部县治迁还旧址;明洪武十年(1377年)南部县并入阆中,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复置,仍隶保宁府。

明嘉靖《保宁府志》:“南部县去府(保宁府)七十里,四境之内,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宽一百一十五里。东至仪陇县界石头市八十里,南至南充县界大石口一百二十里,西至盐亭县寨垭铺一百五十里,北至阆中县银井铺三十五里。”

清代沿明朝旧制。

民国3年(1914年)南部县隶属嘉陵道;民国24年(1935年)隶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治今南充)。1933年至1935年,川陕苏区成立中共阆(中)南(部)县苏维埃和德丰县苏维埃政权,其时,南部县境红、白两个政权同存。1935年4月下旬,红军离开南部县。

1949年12月至1969年元月,南部县隶属南充专区;1969年元月至1993年7月,南部县隶属南充地区;1993年7月后,南部县隶属南充市。

第二节 县名

充国县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为巴郡11县之一。县名由来和含义,史无记载。据今人考证,古充国境本为賨人聚居区,后巴人南来,以“賨”、“充”协韵,称土著賨人曰“充”,故以充国名之,亦有羁縻之意。

南充国县,始见于《华阳国志》:“和帝时置,有盐井,大姓侯、谯氏。”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充国置南充国县(见《续汉书》及注)。分南充国后,充国在西,故后称西充国。蜀汉至晋皆有西南二充国(《蜀志》:谯周,西充国人;张嶷,南充国人。又见《晋志》)。李雄据蜀时期,因战乱,充国荒废(见《寰宇记》),西充国并于南充国,所以常璩撰《华阳国志》时只有南充国。刘宋改南充国县为南国县。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

据此,县名由充国县——南充国县——南国县——南部县演变而成。另一说,以居郡南⑤而得名。

第三节 县城

南部县城位于县境东北部、南隆镇东部,嘉陵江中游西岸,与河东镇隔江相望。国道212线、省道101线、省道204线、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交汇于县城,是北上广元、南下重庆、东达巴中、西进成都的必经之路;县城与成都、重庆均相距近300公里,南部县城、成都、重庆三地连线略呈等边三角形,从成都、重庆至南部驱车都只需3个多小时。

南部县建制沿革及行政区划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充国县置南充国县,治地在今南隆镇。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此地处隆州之南,故称南隆。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大同中(535~546年)在南部县设置南部郡,领县一,郡、县治地均在今南隆镇;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军入境,县治徙跨鳌山。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治迁还旧址(今南隆镇)。

1991年,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大小街道59条,常住人口7万余人,1992年后,建成新街140多条,建小区120多个,打通拓宽了南部至南充、广元、仪陇、蓬安的出口通道,修建了休闲娱乐广场4个、公园3个、大桥2座、防洪堤5公里。2001年,县城入围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县城,2002年被省、市确定为2010年前建成二级中等城市。至2004年,城区累计拆迁房屋40多万平方米,新建住房3万多套,建筑面积330多万平方米,改造和新建口面1. 10万多间,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16. 50万人,街道153条。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全省闻名,是省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卫生县城。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991年,全县辖11个区,71个乡,11个镇(其中南隆镇为区级镇)。1992年8月,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南隆等11个区公所,将全县11个区82个乡镇(其中71个乡11个镇)调整为19个乡25个镇,由县直管。全县乡、镇平均面积为50. 80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是南隆镇,最少的是西河乡;面积最大的是南隆镇,有107. 70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是大堰乡,仅16. 85平方公里。1994年8月,新建32个乡镇,其中新建乡25个、镇4个,改乡为镇3个,将44个乡镇调整为41个乡、32个镇共计73个乡镇。全县乡镇平均面积30. 62平方公里,最大的南隆镇69. 87平方公里,最小的大堰乡16. 85平方公里。同年,南部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全县划为河东、盘龙、定水、东坝、王家、楠木、黄金、建兴、大桥、伏虎、升钟、大坪12个片区,分别设立片区党委、工委,作为县委、县政府派驻的办事机构。1997年,南部县将盘龙、富利、河东、定水、黄金、建兴、大河7个镇中的1992年被撤销的高云、董家、火峰、凤台、水音、义丰、永庆7个乡单列并新建7个乡。调整完善后的南部县为32个镇,48个乡,共计80个乡镇。2004年,南部县柴井乡、度门镇划归仪陇县管辖。至同年底,全县辖13个区工委,31个镇,47个乡,1053个村,8421个村民小组,47个居民委员会。县城所在地南隆镇,辖6个办事处⑥。

第一节 1991年行政区划

1991年全县辖南隆、盘龙、楠木、王家、东坝、定水、建兴、伏虎、大桥、升钟、大坪11个区,71个乡,11个镇(其中南隆镇为区级镇)。南部县1991年行政区划见表1-1。

南部县建制沿革及行政区划

第二节 1992年行政区划

1992年8月,省政府以川民政〔1992〕97号文件批复,同意南部县撤销南隆等11个区公所,将全县11个区82个乡镇(其中71个乡,11个镇)调整为19个乡、25个镇,由县直管。

撤销南隆、盘龙、东坝、楠木、王家、定水、建兴、伏虎、大桥、升钟、大坪11个区公所。

撤销枣儿、金星、安坝、火峰、群龙、高云、广法、碧龙、石河、度门、谢河、碾盘、梅家、平桥、河坝、龙庙、大富、富利、董家、光华、柴井、长坪、三清、凤台、大王、太华、黄垭、寒坡、肖家、水音、义丰、龙凤、三官、流马、四龙、石泉、大河、永庆、万年、雄狮、千秋、玉镇、花罐、柳驿、双佛、小元、永红、升水、皂角、太霞、神坝、光中52个乡。

新建14个镇。谢河镇(辖谢河、碾盘乡);铁佛塘镇(辖广法、碧龙乡);石河镇(辖石河、度门乡);河坝镇(辖河坝、龙庙乡);富利镇(辖富利、董家、光华乡);长坪镇(辖长坪、三清乡);黄金镇(辖黄垭、寒坡、肖家、水音乡);流马镇(辖流马、四龙乡);大河镇(辖大河、永庆乡);万年镇(辖万年、雄狮乡);花罐镇(辖花罐、柳驿乡);双佛镇(辖双佛、小元乡);升水镇(辖升水、皂角乡);神坝镇(辖神坝、光中乡)。

扩大南隆等11个镇的行政区域。南隆镇辖金星、枣儿、安坝、火峰乡;盘龙镇辖群龙、高云乡;东坝镇辖梅家、平桥乡;楠木镇辖柴井乡;王家镇辖大富乡;定水镇辖凤台、大王、太华乡;建兴镇辖义丰、龙凤、三官乡;大桥镇辖石泉乡;伏虎镇辖千秋、玉镇乡;升钟镇辖永红乡;大坪镇辖太霞乡。

保留老鸦、永定、窑场、马王、大堰、碑院、五灵、中心、兴盛、碾垭、宏观、保城、柳树、双峰、西河、铁鞭、桐坪、店垭、丘垭19个乡,其乡政府驻地和行政区域不变。

第三节 1994年行政区划

1994年8月,经省政府川府民政〔1994〕46号文批复,同意南部县新建32个乡镇,其中新建乡25个、镇4个,撤乡建镇3个,将原有的44个乡调整为41个乡、32个镇,共计73个乡镇。

新建29个乡镇。河东镇(辖原南隆镇的火峰乡、安坝乡);度门镇(辖石河镇的原度门乡);大王镇(辖定水镇的原大王乡);三官镇(辖建兴镇的原三官乡);三清乡(辖长坪镇的原三清乡);柴井乡(辖楠木镇的原柴井乡);四龙乡(辖流马镇的原四龙乡);群龙乡(辖盘龙镇的原群龙乡);龙庙乡(辖河坝镇的原龙庙乡);梅家乡(辖东坝镇的原梅家乡);平桥乡(辖东坝镇的原平桥乡);寒坡乡(辖黄金镇的原寒坡乡);龙凤乡(辖建兴镇的原龙凤乡);小元乡(辖双佛镇的原小元乡);柳驿乡(辖花罐镇的原柳驿乡);永红乡(辖升钟镇的原永红乡);皂角乡(辖升水镇的原皂角乡);光中乡(辖神坝镇的原光中乡);太霞乡(辖大坪镇的原太霞乡);大富乡(辖王家镇的原大富乡);碧龙乡(辖铁佛塘镇的原碧龙乡);石泉乡(辖大桥镇的原石泉乡);雄狮乡(辖万年镇的原雄狮乡);太华乡(辖定水镇的原太华乡);碾盘乡(辖谢河镇的原碾盘乡);肖家乡(辖定水镇的原肖家乡);玉镇乡(辖伏虎镇的原玉镇乡);千秋乡(辖伏虎镇的原千秋乡);光华乡(辖富利镇的原光华乡)。

撤销永定等3个乡建永定等3个镇。永定镇(撤销永定乡建立永定镇);碑院镇(撤销碑院乡建立碑院镇);老鸦镇(撤销老鸦乡建立老鸦镇)。

第四节 1996年至1998年行政区划

1996年恢复和建立河东区、盘龙区、东坝区、王家区、楠木区、定水区、建兴区、大桥区、伏虎区、升钟区、大坪区(包括南隆镇)12个区工委。

1997年,为加强基层建设、维护农村稳定、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县政府通过充分调查、反复论证,3次上报市政府并转报省政府,将部分乡镇区划进行调整。同年,省政府批复,同意南部县将盘龙、富利、河东、定水、黄金、建兴、大河7个乡镇中的在1992年被撤销的高云、董家、火峰、凤台、水音、义丰、永庆7个乡单列新建7个乡。调整完善后的南部县为32个镇、48个乡,共计80个乡镇。1998年建立黄金区,南部县共有13个区工委(包括南隆镇)。

第五节 2001年至2004年行政区划

2001年,全县撤销区委、区工委,建立督导办。2004年8月报省政府同意将南部县柴井乡、度门镇划归仪陇县管辖。全县恢复13个区(包括南隆镇)。区划调整后,全县共有78个乡镇,其中镇31个,乡47个。南部县2004年行政区划见表1-2。

南部县建制沿革及行政区划

注:

①《禹贡》属梁州:《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南,为《禹贡》雍、梁、豫三州分界点:其东为豫州,其北为雍州,其南即梁州。东汉应劭《地理风俗传》曰:“西方金刚之气强梁州,故名梁州”。梁州大致包括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南、陕西以至湖北部分地区。《华阳国志》云:“黑水、江、汉为梁州。”又云:“汉兴……乃改雍曰凉,革梁曰益,故巴、汉、庸、蜀属益州。”

②东周末为秦国巴郡地:《华阳国志校注·巴志》载:“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亦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又《汉志》注:“巴郡,秦置,属益州。”

③西汉初(前206年)的充国县:《四川郡县志》载:“汉高帝入关,封汉王,王巴蜀汉中之地。天下既定,袭秦封建郡县之制,蜀仍置巴蜀二郡。”又《四川郡县志》引《寰宇记》阆中下云:“充国故城在西南九十四里,即今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东北二十八里充国故城,李雄乱后荒废。今南部、西充、南充三县地。”

《四川通志》卷之三“舆地沿革·南部县”载有:“汉置充国县,属巴郡;后汉因之;初平四年(193年)分置南充国县;晋省充国以南,充国属巴西郡;刘宋曰南国县,属北巴西郡;萧齐因之;梁改曰南部县(《寰宇记》以地居阆中之南,故曰南部);西魏置新安郡;后周郡废;隋属巴西郡;唐属阆州;宋因之;元属保宁府;明洪武十年,并入阆中,十四年复置,仍属保宁府;皇朝(清朝)因之。”《汉书·高帝纪》云:“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因史料湮没,有据者仅19县。《太平寰宇记》果州下“安汉县也亦充国之地”(《舆地纪胜》亦同)。据此,充国在前、安汉在后,充国为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之一;安汉县为五年统一全国,为纪念纪信荥阳诳楚,舍身安汉之功,分充国县置。

④分充国县置南充国县:《四川郡县志》引《续汉志》注:“永元二年分阆中置。谯周《巴记》:初平四年,复分西南充国。南充国县,今南部、南充二县地。治今南部县西北。”

⑤郡南:指巴西郡(郡治阆中)之南。又清·道光胡兴仁《南部县志》序云:“南部何以得名,为其居阆中之南、梁时易汉充国之名而名之,迄今千余年仍其旧。”

⑥增录:在编纂本续志之时,2006年夏秋之际,根据中共南部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南委发〔2006〕39号、南府发〔2006〕35号文件,撤销河东区、盘龙区、东坝区、王家区、楠木区、定水区、黄金区、建兴区、大桥区、伏虎区、升钟区、大坪区12个区工委;撤销高云乡、董家乡、凤台乡、水音乡、龙凤乡、义丰乡6个乡。全县辖31个镇,41个乡,6个办事处。

南部县建制沿革及行政区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