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资料全录 2018-06-15

云南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县级)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丽江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入选。
2013年5月18日,曲靖市会泽县获批


​昆明市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
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 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
公元617年唐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
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 
公元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陆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 


​民国二年(1913)4月,“废府存县”,裁去云南府,保留昆明县,由省政府直接领导。昆明城区在建制上仍属昆明县,但划归省会警察厅管辖。
民国八年(1919),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
1920年,云南市政公所即撤裁。1922年8月1日,恢复成立市政公所,划定省会区域,脱离昆明县,隶属于市,并按历史地理关系命名为昆明市。行政上分为6个区。
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
1939年11月,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昆明市为云南省政府直辖市。
1949年12月9日,昆明宣告和平解放。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成立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城区按原来八个区的建制进行接管,建立市、区政权。郊区当时属昆明县建制(今官渡、西山两区),历史上昆明是市、县分治,接管后划归武定专区管辖,下属在原十六个乡、镇的基础上,按照地理特点和历史因素,建置六个区,设区工委会、区公所进行管理。
1950年8月30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将昆明县由武定专区划归昆明市管辖,县下设7个区。
1951年2月,市政府将城周边的5个乡划归昆明县,因而增设一个郊区,共辖8个区;即:第一区(陈家营)、第二区(官渡)、第三区(大板桥)、第四区(波罗村)、第五区(大塘子)、第六区(高峣)、第七区(龙潭)、城郊区(白马庙),县政府设在马街。此时,市政府直辖5个城区(第一区(胜利堂)、第二区(圆通街)、第三区(小吉坡)、第四区(崇仁街)、第五区(尚义街)和1个郊县

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县合并,将市内5个区调整为4个区。撤销昆明县建制,原县辖8个区调整为五、六、七、八、九区,由市政府直接领导。1953年11月,区公所改制为人民政府,为县级政权。1954年1月将玉溪专区昆阳县的第三区(海口)划归昆明市,改为第十区。
1956年,原一、三区合并为盘龙区;二、四区合并为五华区;原五、六区合并为官渡区;七区更名为龙泉区;原八、九区合并为西山区;十区更名为海口区。10月19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昆明市人委关于并区工作的请示报告。同年,安宁县由楚雄专区划归昆明市,改为安宁区。此时,昆明市辖2个城区,5个郊区,共7个区,即: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龙泉区、海口区、安宁区。
1958年12月,龙泉区并入官渡区。1958年,富民县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归昆明市。
1959年4月,曲靖专区宜良县和嵩明县的部分矿区划归昆明市,设立明良矿区,9月该区撤销,分别归还原所属县。10月,龙泉区并归官渡区,撤销安宁区,复设安宁县;海口区改为海星人民公社,划归安宁县。
1960年,玉溪专区的晋宁县划归昆明市(此前,玉溪专区的呈贡县和昆阳县分别于1958年、1959年并入晋宁县)。
1962年,将晋宁县的龙街、吴家营、大渔、洛羊、马金铺等5个人民公社划出,设呈贡区(1965年撤区建县)。至1965年,昆明市辖区为4区4县,即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安宁县、富民县、晋宁县、呈贡县。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曲靖专区的宜良县、嵩明县和路南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禄劝县划归昆明市,全市辖区扩大为四区八县。
1985年6月,禄劝县改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1995年10月13日,安宁县撤县建市。
1998年10月8日,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12月正式更名。
1998年12月6日,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昆明市东川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由曲靖市划归了昆明市管辖。
2004年7月22日,昆明市正式启动了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行政区划调整。  
2011年5月20日,呈贡县撤县设区,昆明市人民政府驻地由盘龙区东风东路迁移至呈贡区锦绣大街。 
2016年11月24日,晋宁县撤县设区。 
昆明市下辖7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3个县、3个自治县。昆明市人民政府驻呈贡区锦绣大街1号。 [五华区 盘龙区 官渡区 西山区 呈贡区 晋宁区 东川区 安宁市 富民县 嵩明县 宜良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丽江
“丽江”一名,始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行政区丽江路。《元史·地理志》说:“路因江名。”就“丽江”地名的由来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犁牛石,而称犁水,后因犁、丽声音相近而异写为丽水、丽江。 

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战国末期,为滇国境域。

两汉时,滇国降汉,今丽江市属越住嶲郡,称遂久县。 
三国时,属云南郡。
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 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忽必烈南征封纳西族酋长阿良为察罕章管民官。实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1271年),在丽江设置了察罕章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设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所辖:永北府、通安州、巨津州、宝山州、永宁州、蒗蕖州、顺州、兰州、临西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设丽江宣抚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丽江土知府阿甲阿得“率众归顺”,由丽江路宣抚司改设为丽江府,洪武三十年(1397年),升为丽江军民府,下设4州1县1巡检司:通安州、宝山州、兰州、巨津州、临西县、石门关巡检司。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丽江县。
民国二年(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 
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今丽江范围设丽江、永北和华坪三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后丽江县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永胜、华坪、宁蒗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丽江县解放,属滇西北人民专员公署管辖。12月28日,成立丽江人民行政专员公署。 
1950年4月,改为丽江专员公署,辖丽江、永胜、华坪、宁蒗、维西、兰坪、中甸、德钦、碧江、福贡、贡山、鹤庆、剑川13个县。
 
1953年底,沪水县由保山专区划归丽江地区。 
1954年8月,沪水、碧江、福贡、贡山4县划出,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归丽江专区代管。   
1956年,将鹤庆、剑川两县划归大理白族自治州。   
1957年9月,中甸、德钦、维西3县划出,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专区除代管的怒江、迪庆两个自治州的8个县外,辖丽江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4县。
1961年4月,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73年8月,怒江、迪庆两州直属省管,丽江地区只辖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等4县。  
1980年,设立丽江地区行政公署。
2002年12月26日,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市下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1区4县。市政府驻古城区大研镇。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县级)
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区遥置叶榆县。
东汉时隶属于永昌郡。三国时臣服于诸葛亮的南征军,设立了蜀汉云南郡。南北朝时先后属河阳郡、西河郡。
737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建立起南诏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
779年(唐大历年间),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今大理旧城。南诏国在大理境内定都时间共达163年。唐德宗贞元十年,派遣节度使前往南诏,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苍山,两国再度恢复和平。
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也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大理国历经了316年后,在1253年,为元世祖忽必烈亲征所灭。1274年,元朝为便于统治,在押赤城(又名中庆路,今云南省昆明市)设置了云南行省,同时设立大理路及太和县,隶属于云南行省。从此云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转移到了昆明。
1381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清代沿袭明制。
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大理府,太和县则改名为大理县。1950年析置下关市,1983年,下关市与大理县合并设立了县级大理市。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驻地
大理市政府驻下关镇
下辖10个镇:下关镇、大理镇、凤仪镇、喜洲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双廊镇、上关镇,1个民族乡:太邑彝族乡。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
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时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
西汉属牂柯郡毋掇县。东汉属益州牂柯郡毋掇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建宁郡毋掇县。西晋属宁州兴古郡毋掇县。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北朝周属南宁州。隋为南宁州总管府所辖东爨地。唐初属剑南道戎州;唐元和年间(806~820),南诏在建水筑惠历城(汉译建水城),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大理国前期于此设建水郡,为巴甸侯爨判的封地,后期属秀山郡阿僰部地。
元初设建水千户,属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隶临安路(治通海)。明洪武十五年(1382),临安路改临安府,府治迁至建水州,并设临安卫指挥使司(滇南军事指挥机关),拓地改建砖城,故有建水城又称临安城。清初沿明制,于此置临安府和临元镇总兵官,建水州属临安府。清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改建水州为建水县,仍属临安府。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
民国元年(1912)10月,临安府所在地的建水县被裁撤,由临安府府长兼理建水县行政事务。民国二年(1913),撤销临安府,复设县治于建水,改名为临安县;将建水县北区划出,设曲江行政委员,属县级行政机关,隶蒙自道。民国三年(1914)1月,因与浙江临安县重名,仍恢复建水县旧名。民国七年(1918),撤曲江行政委员,改由建水县曲江县佐管理,县佐由省政府委派。民国十一年(1922),将曲江县佐地划出,增设曲溪县,县政府驻新街(1929年11月批准)。民国十八年(1929),废道后建水、曲溪县由省直辖。民国31年(1942),建水、曲溪县属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建水、曲溪县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
1950年,建水、曲溪县属蒙自专区。1957年9月6日,国务院决定设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曲溪县划归红河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于1957年11月18日成立)。
1958年10月,中共红河地委决定撤销曲溪县。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撤销曲溪县,将原曲溪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建水县。此后建水县撤销区乡建制,建水县建成普雄、官厅、西庄、南庄、陈官、岔科、渣腊、曲江、利民、苏租10个公社。
1999年,面甸乡撤乡设镇。年岔科乡、官厅乡、青龙乡、东坝乡撤乡设镇。
2003年,撤销临安镇、东坝镇、陈官镇,设立临安镇;撤销曲江镇、东山坝乡设立曲江镇。 
2005年,撤销曲江镇、利民乡和李浩寨乡,设立新的曲江镇
建水政府驻临安镇
辖4个镇、8个乡:即临安镇、曲江镇、南庄镇、西庄镇、青龙乡、岔科乡、面甸乡、坡头乡、官厅乡、普雄乡、盘江乡、甸尾乡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
巍山古称“勐邪/蒙舍”、“勐邪龙/蒙舍龙”、“邪龙/舍龙”,属哀牢地。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滇国设置益州郡,将势力伸入哀牢国,在哀牢东部、今巍山设邪龙县。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
公元69年,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在其地设置永昌郡。邪龙县由益州郡转划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邪龙县由永昌郡划入云南郡。巍山属云南郡邪龙县。
西晋灭蜀汉后,巍山亦属云南郡邪龙县;西晋之后,北方纷争,巍山土目不再臣服任何政权。
公元738年,“蒙舍”的哀牢人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南诏国”。巍山为南诏王室直属的蒙舍啖。
南诏灭亡后,先后隶属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国的蒙舍啖。
公元1096年,大理国将蒙舍啖与银生节度合并为蒙舍镇,辖巍山盆地以南至西双版纳等地。巍山属大理国蒙舍镇。
公元1254年,元朝灭大理国。巍山属元朝大理万户府。
公元1343年,元朝军队进攻瑞丽江河谷盆地崛起的“勐卯弄”(麓川国)、被“勐卯弄”(麓川国)军队追击至漾濞江一带,巍山被“勐卯弄”(麓川国)的刀斯郎将军占据。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元朝在其控制区域置平缅宣慰司。巍山属平缅宣慰司蒙舍地。
公元1382年,明朝占领“勐卯弄”(平缅宣慰司)蒙舍地、置蒙化州,任当地土目左禾为土知州。巍山属蒙化州。
公元1409年,左伽袭土知州职;公元1448年,升蒙化州为蒙化府,封左伽为知府掌印。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民国初年,将蒙城、新兴、安远三乡裁归流官管理,留隆城邑、左三村、谷波罗等二十多个土城寨子归原土司左氏管理。先为府,后改设一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11月成立巍山彝族自治县,1958年10月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巍山县政府驻南诏镇
辖4镇、6乡,分别为南诏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巍宝山乡、紫金乡、马鞍山乡、五印乡、牛街乡、青华乡

曲靖市会泽县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县,属犍为郡。
 隋朝属恭州地。
唐初,设唐兴县。
南诏,置东川郡。
大理国,设东川大都督。
元代,为东川路。
明朝时,为东川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云南省,开置会泽县驻巧家,翌年迁到钟屏。
民国二年(1913年),裁东川府,改名东川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复会泽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曲靖专署。
新中国后,改属昭通专署。
1958年10月,撤会泽县并东川市。
1964年12月,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地区。
1997年5月6日,撤销曲靖地区,设立地级曲靖市 ,会泽县,改隶曲靖市
会泽县政府驻金钟镇
辖23个乡(镇 、街道)。金钟、古城、宝云3个街道办事处,娜姑、者海、矿山、乐业、迤车、大井、待补7 个镇,大海、老厂、五星、大桥、纸厂、马路、火红、新街、雨碌、鲁纳、上村、驾车、田坝 13个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