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美食地位排行榜

 yanghd789 2017-05-31



一个外地朋友问我:南京到底有什么好吃的?


我下意识地打出了“鸭血”两个字,但很快又删掉了,因为觉得自己有点无聊,于是搜索了一下大众点评网,告诉他:紫峰云端餐厅的鹅肝,费尔蒙自助的三文鱼,海弘昌的神户牛肉……


没多久,朋友回了一个字:滚,我问的是吃得起的!


于是我又搜了一下,告诉他:外婆家,辛香汇,海底捞,孟非永远在排队的小面,韩寒很高兴你去了他的餐厅……


过了一会,朋友诚恳地诱导我:有没有那种只在南京才有,散发着浓郁的南京风味,经常会藏在街边小巷里,然后价格适中童叟无欺,但是排队的人又很多的美食?


他还补充了一句:不要推荐鸭血粉丝了,爱过。


我恍然大悟:你特么早说啊,能把南京人聚在一起的,除了梧桐之外,就是这些好吃的了。




南京价格适中童叟无欺项背相望百吃不厌美食界,呈金字塔状分布。金字塔的底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面馆。


明瓦廊弹丸之地,就有项记,姚记,协记,易记等几家分路而治,一到饭点熙熙攘攘辣油满面,让人有一种如果哪天老板不干的话南京人民就会情绪不稳定的感觉。


××大碗皮肚面,××城南老卤面,小马牛肉面,三鲜面,六鲜面,九鲜面……不管是粗的还是细的,圆的还是扁的,每一家的门口,都挂着一块牌子,上书四个大字:标点美食。


一位常年浸淫于微信朋友圈的吃面资深人士告诉我,如果把南京所有写着标点美食的招牌连起来,可以绕城墙三圈。


金字塔的底部除了各种面馆,还有不少面食界的其他成员,如辣油馄饨,牛肉锅贴,鸡汁汤包还有金陵大肉包,他们团结在以面条为核心的南京面食代表周围,坚定不移地沿着每天一碗面的南京特色饮食道路前进。




金字塔底部往上,是一坨老字号,马祥兴,韩复兴,刘长兴,包顺兴,安乐园,绿柳居,奇芳阁……南京老字号大多数来自清朝和民国,在民国时期发扬光大。


想当年1947年,常凯申过六十大寿,指定要刘长兴的螃蟹包。


再想当年1927年,宋美龄请马歇尔到六华春吃饭,点了一道瓢儿鸽蛋。本来大家正在谈笑风生,菜一上桌老马立即闷声大吃,吃完还连声称赞:“真好,真好!宋女士的脸蛋也像鸽蛋一样嫩白!”说得宋美龄满脸通红。




金字塔再往上,是一坨克氏原螯虾。请原谅我用这么有逼格的名字,因为我实在觉得如果有饭店在菜单上印一道“王守义很高兴遇上克氏原螯虾”,肯定比十三香小龙虾更能吸引文艺青年的目光。


为什么小龙虾比老字号排名高?你别愤愤不平,老字号每天都能吃到,小龙虾能吃半年就不错了。龙虾店的代表我不知道是谁,从《热河》里可以听出,逼哥秋林龙虾去的次数不少。


每年为南京人民而献身的小龙虾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早已经忘记了它们的老家在美利坚密西西比河,而以为盱眙是它们美丽的家乡。


盱眙曾经是一个让人忘却的地方,因为这两个字谁特么认识啊。我国有太多含有生僻字多音字的地名,但像盱眙这样两个字都让人眼前一瞎的实属罕见。盱眙人民要感谢小龙虾,是它们扭转了人们一见盱眙两个字就眼前一瞎的局面,变成了见到盱眙两个字就眼前一虾。


那为什么南京人爱吃小龙虾呢?据考证,日本1927年从美国引进小龙虾,吃了一下觉得肉太柴,所以主要作为牛蛙的饲料。1929年,日本人把小龙虾带到中国,最早登陆的地点在南京附近,也是作为食物和饲料。大概从那时起,南京人就第一次尝到了小龙虾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金字塔的上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排队的长度成了鉴定街头美食的唯一标准。这个唯一标准,一举击碎了两个凡是:凡是贵的,都是美味的;凡是标点美食推荐的,都是要去的。


在金字塔的这个层面,我主要说的是三家店,小郑酥烧饼,芳婆糕团店,章云板鸭。


第一次听说小郑酥烧饼的时候,我以为他姓郑,实际上他姓朱,因为烧饼摊起步于郑和公园,所以朱老板给烧饼起了个名字叫小郑。郑和老师表示朱老板的逻辑很强大。


芳婆也不是一个叫什么芳的老婆婆,她名字叫史芳婆,卖了40年的糕团,如今也才60来岁。章云不知道为何叫章云,据说他家有80年的老卤,我去,80年的老卤!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南京的风迎面吹来,风中夹杂着一个个烧饼的酥香,夹杂着一碗碗酸辣汤的咸香,夹杂着一块块鸭脯肉的酱香。




好了,我们终于来到了金字塔的顶端。


8月底开始,栗子摊将占领南京的大街小巷。到了9月中旬,随着金味栗子开业,每天都会有一大群人来到大香炉排队。知道的是买栗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又抢盐了。


在金味栗子的不懈努力下,南京人排队的底线一次又一次被突破。买50块钱栗子,花两个小时排队。对此,南京的电影院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到了2月中旬,随着金味栗子歇业,他们进入了更漫长的等待,等7个月。




那么,还有比金味栗子更牛的吗?有,那就是老太元宵。如果金味栗子在金字塔的顶端,那么老太元宵就在云端。


老太元宵只在大年三十到正月十八有售,平时在一家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有这么20来天聚在一起叠元宵。不租门面,只推小车,日售30000颗,南京美食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谓叠,就像是厨师颠勺一样甩动筐子,让拌好的馅料在糯米粉中滚动,一筐元宵要叠6层才算大功告成。


每当夫子庙看人节来临之前,我都会看到白色的元宵在空中飞舞,让人不禁想起了白衣如雪来去如飞的武侠传奇。


老太:都到齐了吧,抄家伙。老太:接下来,我就把这套叠宵大法传授于你。老太:你练到第几层了?第五层了,不错。老太:煮宵靠的是内功,大火一分钟,小火闷十五分钟。老太:今年到此为止,大家后会有期!



部分图片:@小飞7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