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你五种燃料,让你读书的收获比以前大10倍

 算盘珠897 2017-05-31

1

前言

我们要跳出一个误区: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读了以后有什么启发,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思考,能够吸收的内容有多少,能够运用的内容有多少。

如果你一年读100本书,结果一本书的内容都记不住,那还不如一年认认真真的看10本书,把里面的精华内容都融汇到自己的头脑中。

再举个例来说,如果你一年读100本书,但读的都是小说故事类或者是励志畅销书这类型的书,和你花一年的时间读《资本论》、读《时间简史》、读《经济学通识》,那深度和广度能比吗?

所以,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通过读书,你要能够实现认知迭代和思维升级。

读书,其实是最快的搭建起完整知识体系的途径。

在你的头脑中,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思维框架的搭建,都取决于你读过一些什么样的书,以及你在看书的时候所采用的读书方式思考路径

所以,你首先得了解认知学习法的应用原理,用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学习法,来提升你的读书效率、记忆深度和运用效果。

下面给大家分别介绍认知学习法的五个应用原理,看完之后,你会知道如何读书才是你头脑中的系统升级最快的方式。

2

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就是用自己的话去讲述你新学到的知识。这种方式,能够促使你用旧信息去理解新信息。

当你用自己的话来阐述一个概念的时候,你就不得不调用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去解构这个新知识、去定义这个新知识、去吸收这个新知识。

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取速度,你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通过两个步骤来进行自我生成:

第一步:看完一个章节或者学习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合上书,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知识点阐述一遍,然后再对照原书中的内容进行检查修正

接下来,再合上书,再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重新表述这个知识点(最好能讲给别人听,看看能不能把别人讲懂),表达结束后,翻开书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理解和书中的内容有没有偏差

如果有偏差的话,一定要找到偏差的原因,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偏差:

是我缺乏理解这个知识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吗?

还是我的思维模式和作者的思维模式不一样?

或者是我内心其实并不认可这个知识点?

找到原因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步:自己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话去回答这个问题。

举个例来说,《天下没有陌生人》这本书中,提出“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一定要知道谁是真正有影响力的那个人”。

当你通过了第一步,准确的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了这句话之后,就要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如何知道谁是真正有影响力的那个人呢?

通过思考这个问题,你就能自己总结出了“找到办公室有影响力的人”的一些策略,当然,要实施这些策略,需要用到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这样的思考,能让你更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跳出书本,去发现作者没有在书中给出的假设条件,去挖掘知识点背后的底层思维,去探索更多和这个知识点有关的其他技巧。

这样一来,你的学习深度、广度和宽度都会持续提升。

3

必要难度

如果把你的头脑比作是储物箱,那么,当我们在看书时,向大脑输入信息的时候,就是在往这个储物箱里面存储东西;当我们在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知识,或者回顾我们看过的书时,就是在从这个储物箱里面提取东西。

研究表明:输入信息容易时,提取信息就会变得困难;输入信息困难时,提取信息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生成效应,其实就是增加我们输入信息的难度的一种方式。

用生成效应去解释一个新学到的知识或概念,你会发现,看书的时候觉得这个知识点很容易理解,可是轮到自己表述的时候,却发现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很难。

然而,你一旦能够清晰明白的把这个知识/概念讲出来,并且能够把别人讲懂,那么,你在回忆提取它的时候就会很轻松。

相反,你如果只是看一遍、抄写一遍、划一划重点,这太容易了。于是,在提取的时候就会非常困难。

为了增加必要难度,你可以把书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成思维导图,但不是按照作者写书的思路来画,而是根据你对书中内容的“重构”来画。

通过这样的方式画出的思维导图,由于不是照着书的结构画出来的,而是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解构以后再建构,所以书中的这些知识点就会在你的头脑中找到“生长点”,在你已有的知识树干上形成枝叶,继续生长。

4

测试效应

测试能够增加我们对知识点的长期记忆

但前提条件是,你在测试知识点的过程中,先不要去看答案,要尽可能的去回忆去提取,去调用你储物箱中的资源。

学生时代的题海战术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大量的测试让你见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考题,由此,你能够总结出考题的一般性规律,也能对那些被多次测试的知识点印象更深刻,所以,测试会巩固你对于这些知识点的长期记忆。

《化书成课》的课程,在授课之前,我就会让学员结合书中的内容,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图所示):

这些问题是需要学员看书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答案,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的。

如果你看了我上面写的内容,就一定知道,这些问题的练习,运用的是认知学习法中的生成效应、必要难度和测试效应

当学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对比和思考,并生成答案表述出来的时候,就能够从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收获到以下三点:

1、对书中的知识点理解清晰且记忆深刻

2、能够总结出书的作者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思路;

3、了解书中的知识点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场景。

5

间隔效应

重复学习过程中间隔一段时间,效果更好。

比如说,你看了一本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书之后,可以根据你的收获,写一篇书评或者感悟(生成效应)。

1、2个月之后,你再来重读这本书(当然,这次会看得比上次快很多),也许这时候,你又有了一些和上次不同的体会和领悟,可以把这些想法添加到你之前写过的感悟中。

然后,再过半年或者一年,你再来阅读这本书,这时候的你,已经在这半年或一年的时间里面,经历了很多事情。

或许有一些你遇到的问题,跟书中提到的问题有相似之处,可以用书中的办法解决;或许你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用到了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

所以这时候的你,再来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触动和启发,因为,随着你的认知不断升级,你再走同一条路的时候,就会看到和以前不一样的风景。

你可以继续利用生成效应,把现在看书时的所想所感记录下来。

这样一来,你看过的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形成长时记忆而非短期记忆,随着你不断的间隔生成,慢慢的形成你知识网络中的一片枝叶,跟你头脑中的其他知识点对接起来。

6

交叉效应

你觉得同一个时间段里面,专注看一本书的效果比较好,还是同时看多本书的效果比较好?

研究表明,一个时间段里面,同时看多本书的效果比专注看一本书的效果更好,原因在于,这样的看书方式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丰富。

认知的形成很像是一个拼图游戏,每本书中的知识点,都是碎片,但是,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极少有一本书的思想是独立存在的。

只要你愿意把这些不同书中的知识碎片拼接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隐形联系

所有的知识都是被人的大脑给解读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段时间之内,如果你能交叉阅读不同的书籍,一方面,大脑会因为更换不同类型的知识学习而“进化”得更容易抓住书中的重点和关键点,这样有利于你更快的吸收新知识。

另一方面,大脑会自然而然的把你从这些不同的书中获取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至于它是怎么串联的,你根本就不用去考虑,因为大脑具备高度的可塑性,而且倾向于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寻找链接,在串联的过程中,它会把这个知识点和你头脑中各种与之相邻相近的知识点去做对接和匹配。

当有一天,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突然灵感迸发的发现“这个原理也可以用在我最近看的XXX书中”的时候,匹配就成功了。

假如A、B、C是三本不同的书,你以前的阅读方式可能是:AAABBBCCC,前面三天看A书,之后三天看B书,最后三天看C书。但如果你要交叉阅读的话,最好是把你的阅读方式变成这样:ABCABCABC,每天穿插着看ABC三本书,这样更有利于记忆。

鹰隼成都部落酋长醒职场创始人

建构主义“精品课程开发”授权讲师

化书成课研习社创始人

ACI注册国际高级职业培训师认证

格诺威性格魔方中心授权讲师

天力亚太咨询顾问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原创作家

袁茹锦

本文原创出自《醒职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有关思维模型、沟通技巧、效能提升、阅读方法、性格分析等内容,请输入“目录”二个字,带你遨游醒职场。

主讲课程

2、【性格魔方】系列:

领导力性格魔方

谈判力性格魔方

对话力性格魔方

3、【解决问题】系列:

魔鬼决策力——解决绩效问题的五步八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