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建筑:古典华美宁静 牛津大学建筑 牛津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庄重、古老、美轮美奂。这些建筑古老外形的里面,却是人性、舒适的现代化室内环境。104个图书馆、100余个书店、博物馆、艺术画廊、花园、运动场所,还有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园,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称赞:“真牛!“这些建筑有如凝固的音乐谱写并记录着牛津的悠久历史和牛津人无穷的智慧,它们是如此的光芒四射,也是如此的典雅和和蔼可亲。 默顿学院的四方院传承古朴与肃静,花园则平和而远离浮躁;基督教堂学院的建筑庄重而充满了人文气息,随处可见的雕刻、精美细腻的穹顶、典雅绅士的室内装饰、在近千年历史中诞生的杰出人士的画像和雕塑,这些来自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完美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封闭和宁静的思考圣殿,昭示着无穷的艺术之光和智慧之美。这种厚重历史堆积起来的美,使牛津大学的建筑艺术令世界上无数人为之神往,这些建筑艺术的魅力也构成了牛津大学校园文化的基础。 “牛”在文化:高雅而充满仪式感 牛津的校园文化让川大师生感触很深,也引发他们的思考:我们川大如何培育、凝造、提升和保持四川大学的校园文化?而仪式感,是牛津文化中最让川大老师们最印象深刻的一点。 故事:庄严的考试 牛津考试院 牛津的每个场合都充满了仪式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考试院。考试院是一个单独的建筑,其空间非常宽阔,从里到外都十分肃穆庄重。而参加考试时,男生必须着正装、深色短袜、黑鞋、白色领结、白衬衫、黑袍;女生则一定要穿黑色裙子和长袜。考卷用一枚铜环扣住。考试程序如此严肃庄重,学生几乎想都不能去想作弊这样不入流的事情。考试都如此庄重严格,更不要说毕业典礼了。有一次,一位学生穿着球鞋参加毕业典礼,因为鞋子的原因,他一直没能进入现场,直到有人借给他一双皮鞋,他才被允许进入典礼现场。 故事:牛津晚宴 牛津晚宴 在牛津的传统中,每个学院每年都有几次正式的晚宴。电影《哈利波特》中的晚宴,就是在牛津实景拍摄的。坐在高椅上的,是院长和资深教授们,它们都是全球知名的学者,是平常难得的学术巨头。开宴时,院长用一个木槌,“当”地一声敲响开宴捶,待院长用拉丁文发表讲话后,晚餐才正式开始。当然,这样的场合也成为牛津大学进行社交和非正式学术交流的最佳场合,学生们以接受过的学院晚宴邀请次数为自豪的资本。 在这些仪式化的氛围中,对学术的崇尚之感、对知识的尊敬之心油然而生,而这些仪式也体现着牛津的精神文化:追求自由、思考、卓越的人生态度,追求品质和高雅的生活方式。这种特别的校园文化弥漫在牛津大学千年历史时空里,流淌在牛津精英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在古老校园的各个角落,凝固在牛津学生的脑海深处。这不禁让归来的川大师生们深思:启发思索、创造未来是牛津精神,这何尝不是我们川大教育的真谛?相信这种精神也能在川大传承、发扬。 “牛”在老师:气定神闲自信自豪 牛津大学的教授们 故事:“骑士”(Knight)先生 川大师生的在牛津学术指导老师Knight先生,是个70多岁的中国问题专家。他每天上课的时候都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地坐在第一排,和同学们一起听课、点评、讨论。 Knight先生的学术活动持续了一生,他一直保持这对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的敏感性,也一直掌握着所在领域的最一线材料。他每年会亲自到中国调查问题1-2次,他不喜欢仅仅依靠官方和权威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而更喜欢到中国农村去实地研究,而这样的研究,他已经坚持了25年。 在牛津,无论七八十岁的老教授,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没有一个不是所在领域最顶尖的学者。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从文献学术史的掌握,到前沿问题的精通和创见,在到课堂的组织,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定神闲的宁静和自信是那么自然,这让川大的老师们印象深刻。有老师说:“牛津老师身上的那种气质好像是经历古朴沧桑的历史文化而出,他们不浮华,不喧嚣,充分展现出安身、安心、安神,充满宁静感的风采。” “牛”在眼界:宏大问题的思考 牛津校园中的图书馆 故事:牛津暑期课程表 精英教育究竟教什么?牛津的课程表给了大家启发。 川大师生在牛津一共听了24个课程,每个课程都是一个专题,所涉猎的全是全球重大问题,比如经济与公共政策、反贫困和社会福利政策、能源与环境政策、中国经济崛起对全球贸易的得失、健康经济与方法论、博弈论、贫困的多维度测度体系、行为经济等宏大问题,而牛津教授带领大家在课堂上讨论的是问题的本质、争论、学术史、文献等精华内容,可谓精彩不断。 “牛”在科研:智库的转化和利用 故事:牛津校办企业什么样 跟国内科研的起点是课题中标,终点是结题不一样,在牛津,科研起点是研究,终点是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华西公卫的方锐老师介绍,牛津的ISIS公司,就是为这个使命而开办的。它目前是全球最佳的技术转化典范,面向全球一年有1.18亿的营业额,有100多家新创公司,能吸引50多个亿的投资。它的运转方式是利用牛津的智库资源、研究成果资源,孵化新创业公司,进行技术转化;同时用智库资源进行技术咨询;还用俱乐部的形式进行商业中介的活动,收取会员费;同时它还与研究者、学院、学校进行合理的分级提层,持续推进,同时吸引学生参加。 “牛”在学生:60个国王总统和无数巨擘是如何产生的 牛津学生的“牛”,在其优秀毕业生中十分明显:7个国王、19个国家的53个总统和首相、无数的技术大师和商业巨擘了。 牛津的草地和学生 故事:被批评的中国勤奋学生 据参加牛津交换项目的吴玉章学院学生方奕鸿介绍:“按照国内的标准,专心听老师讲课,专注地记笔记,应该是好学生了吧?不,在牛津和剑桥,你会受到批评,他们会告诉你‘对不起,请别忙着记笔记!’” 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老是一声不吭,这是让牛津教授们最能不理解的事情:“中国学生总都是那么羞涩吗?”在牛津的课堂,学生不说话是行不通的。吴玉章学院2012级同学施方洁说,她在讨论组也常常无法发言,她惭愧地表示:“我都不知道牛津学生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阅读那么多的东西?”而且牛津学生的自由发言,更像是犀利无忌、唇枪舌剑的辩论,对此,老师不怒反喜,对这种自由双向互动的探讨表示十分满意。 “牛”在课堂 在牛津课堂上,老师是不讲知识和概念的。教授在课堂上主要是对课程拉框架、搭体系,提点前沿观点及研究情况,并推动学生进行发散性深思。同时,导师会一对一进行指导,以启发学生思辨。 牛津图书馆中的师生讨论 故事:开小差?没那么容易 牛津学生在课前就必须阅读一大堆教授开给他们的书单,当教授讲课时便默认你已看完所有的书籍和论文,他会在那个基础上下开始讲课,梳理知识体系,讲授最前沿的观点和思想,讨论其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发表意见。如果学生没有读完书籍,那么上课时可能完全蒙掉。 交换学生方奕鸿介绍,牛津的课堂有长长的会议桌,大家坐在两端,不停地“耍”着手机和电脑,别误会,其实他们是查课程相关资料。方奕鸿说:“课堂感觉很温馨,老师很可爱,问题特别多,他的问题比学生还多。那些不断的讨论实际上是在随时提醒你:‘对不起,你是在课堂上。开小差,没那么容易’。” “牛”在精细化管理 故事:350年前种下的橡树林 牛津橡树林 牛津的精细化管理使学校的运行非常高效,而且这种管理贴别注重细节。公共管理学院郭金元讲述了一个这样的牛津故事: 1985年,牛津大学大礼堂发现一个古老的横梁,被巨大的橡木支撑的横梁已开始朽坏,急需整修替换,但修复遇到了巨大的问题——这么巨大古老的橡木,到哪里能找得到呢?而且一株就得花20万美元,如果不募款,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正当大家忧愁之际,收到园艺处报告,在牛津大学校园中有一片橡木林,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每一株都完全符合横梁的标准。原来,当年的工程师在修建大礼堂时就考虑到了橡树支撑的横梁在几百年后的腐坏风险,便专门让人栽种了这片橡树林以便维修。这不但是牛津精细化管理的一个范例,也被人们称为“牛津的卓越远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