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孩子的思考

 经典雪茄烟 2017-05-31

     座公交车,常常能够看到有人给老人或者小孩让座。其中的孩子让我格外关注。我看到,绝大多数的小孩在看到别人让座的时候,有的会道一声谢谢,还有的会在家人的提示之下说一声谢谢。然后就会自然地座到那个空出的座位上去,极少看见他们让带领自己的大人去座。而带领他们的当然是他们的父母,或者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随后就谦恭地守候在他们的身边。

给老年人或者儿童让座,这是一种社会公德和文明的体现。在现在的社会里,这已经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做为这种文明行为的受益者,应当心存感激,不应当安之若素,泰然受之。而做为其中的儿童,更是应当从中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当然,在他们还不太懂得其中原委的阶段,这个责任应当由大人来完成。

让座,是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其中却折射出了社会的温暖。而这种小事对于一个初涉人生的孩子来说,却不应当漠然置之。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就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当他们看到眼前展现的是一张五彩斑斓的世界时,他们会有一个的心态。反之亦然。而当他们一次次大大方方坐到别人让出的座位上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家长站在旁边的时候,久而久之,会不会让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呢。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人们的让座就成为害了他们的开始了。

我们常常议论中国的小皇帝,进而想到下一代,想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这话乍一听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仔细想来,这种担心是正常的,也绝不是杞人忧天。

我们没理由对于孩子说长道短,只是想说说我们的家长。

中国人对于孩子的培养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君不见,每当放学的时候,无论刮风下雨,在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中的校门前,一群家长,风雨无阻,守候在那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孩子,接过他们沉甸甸的书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接孩子回家。

在社区那可怜逼仄的小公园里,孩子们高兴地尖叫奔跑。让人感到一种久违了有欢乐。与此紧紧相连的是,远处,不时传来爷爷奶奶们的警告声。让你真切地感到,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一条无形的线在监视着他们,因为爷爷奶奶们深知责任的重大,没有哪个敢让孩子完全自由放松。那是他们的责任心所不允许的。

有时我也在想,是不是今天特殊的人口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种畸形状态。一个孩子,六个老人。人们完全有精力去管住这个宝贝。我们的家长深信不疑的信条,是坚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他(她)呀呀学语开始,便认真贯彻“从娃娃抓起”的方针。这个班,那个班,恨不得让孩子学会天下所有的知识和技艺。而妈妈们的全部育儿蓝图,多数是来自网络和各种媒体,还有一部分更可笑。是来自她们的同事或者闺蜜。当然还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而让孩子完成自己当年的愿望者,也大有人在。在一些人的心中,甚至有别人能做到,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到的错误观念。在让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的时候,很少有人冷静下来认真的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我们能学什么,我们应该学什么。

这方面,国内外孩子教育的方式差别十分明显,也经常见诸报端。去美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只要求认识红绿灯、斑马线和男女厕所。而德国的小学只上半天课,作业十分二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他们的知识量和国内的孩子无法相比,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却远远优于国内的孩子们。他们更注重的,似乎是孩子们的“玩”。而这样并未妨碍德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日本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冬天让他们光着上身跑到外面感受一下寒冷(我不知道多长时间,更不知道是有怎样一种防护措施),其中是不是有军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成份,不得而知。但是就现象本身来说,如果发生在中国,那是会“炸锅”的。而在国外孩子的教育里,很少见到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这样的文字概念,但是却完全融入到平常的环节里面的,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寓教于乐。

当我们的孩子们在国际上的“奥数”竞赛上捧回奖杯的时候,我们为之骄傲,这似乎是为中国人长了脸,为祖国争了光。仔细想想,这正是我们中国教育里专攻的记忆那一块。是我们的长项。我们这么多年在自然科学领域所以无人问津诺贝尔奖,而欧美的科学家却屡获殊荣,这绝不是什么遴选方法上的不适和种族方面的歧视,那是我们的东西还没有达到世界顶级的水平。

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从娃娃抓起”。别说是象足球这样长期的工程,让中国人一说起来就无语。就教育这一块看,抓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我们投入了,我们重视了,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何以如此?最简单的镜头就是,多次发生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孩子的很多行为相形见绌,小到卫生观念和与人相处,大到团队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那些平时让爷爷奶奶甚至是教育权威们都交口称赞的神童们,有的作法很是令人脸红。

多数国家的孩子到了18周岁的时候,就开始独立的生活,起码在意识上明确了这一点。但是在中国的家长和孩子的心目中,这种观念却是十分淡薄。他们拼命地为孩子安排一切,从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到前途命运,殚精竭虑,穷尽心思。家境富裕的甚至连孙辈的生活都考虑好了。就是那些生活不太富裕的人家,也会倾其所有,掏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为子女再添置一件新的衣服。

而四位老人的财产(起码有两套房子可以继承),会为这个小宝贝奠定基本的生活基础。有的完全可以让这个未来的小宝贝衣食无忧,快快乐乐地过上一辈子。

    中国家长这种鞠躬尽瘁的作法,也的确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也真的有孩子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下“成材”了。但是形似“豆芽”,弱不禁风,对于外界的抵抗力却相当弱。庭院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可想而知,能够出息到什么程度。并且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孩子则是一路磕磕绊绊,蹒跚走来。

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正如在玩耍状态下长大的外国孩子,并未因为小时候的玩而耽误了长大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孩子也并未因为从小的层层包裹而裹足不前。这是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与先进国家的教育差别表现,我们孩子的后劲明显不足。

当然,我们在说及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排除其中的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孩子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作用,是根决定性的。

礼貌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只是一种道德约束,违背了只能受到谴责,没有法律规定去强制什么。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但是在社会上,绝对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国家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娃娃的教育要从点滴抓起。怎么抓,是个值得沉思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