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智。

 虹72 2017-05-3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智

                                                    ——东方朔

【智海踏浪】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汉书东方朔》。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紧接一句,人至察则无智。东方朔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喻,委婉地要求汉武帝“举大德,赦小过。” 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这句格言从自然现象谈起,告诫我们:人非圣贤,不可求全责备。

    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谊等都只是类比的关系。虽然只是类比,但道理是相通的:鱼的环境是水不要过分清澈,以至无处藏身;人的环境是关系不要过分紧张,以至无法相处。过分清澈与过分紧张,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须对所存身的环境有较好的要求,因此鱼要求有水草、岩隙和树枝等赖以藏身的空间,人也要求有一个“雾里看花”、朦朦胧胧的环境和心态,要不然就都会引致对生命不利的结果。

【知心小语】

    同我们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热衷于追究事实的真相,凡事都要问个对错、是非。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让我们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哲学,总是在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些近乎无聊的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就欠缺多了,我们的是非观念是模糊的,凡事总追求最后的效果,对事情的真相、是非对错没有太多的执著。以至于我们给别人的印象好像有点对错不分,是非不明。殊不知,就是在这种“难得糊涂”之中,隐藏着西方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智慧。

    著名管理学家曾仕强在北大讲座时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中国人有是非,但是没有是,也没有非。”正如《红楼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即使说清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如果太执著于是非,就永远看不清是非。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换句话说,即使是圣人,他所知道的也只是“存在”而已。我辈于茫茫之中摸索前行,更是常常连“存在”也分辨不清。因果循环,红尘变幻,究竟是真是幻、是梦是醒,我们也同样看不清楚。就象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蝴蝶做梦又变成庄周,他也分不清是梦是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