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溪
——老 子
【智海踏浪】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雄:雄性,指强者,刚强操动。雌:雌性,指弱者,柔静谦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知自己是强者,但以弱者自居。
在《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老子鉴于当时社会政治风气很坏的情况,提出了“知雄守雌”的处世原则,以求返朴归真,实现天下大治。“知雄守雌”是道家的思想,是老子的一种基本处世哲学,应当说,它是一种掌握主动,保持自己的好方式。自己虽刚强,虽尊荣,但不以刚尊自居而偏以柔弱、谦逊、平易自处,有以柔克刚的意思。成语“知雄守雌”源于此。
【知心小语】
如果说“示弱”是一种素质,那么,“守弱势”就是一种境界。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就是让你守弱。守弱,看似弱不禁风,其实充满着强劲的力道。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将“示弱”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都是最后取得成功的人。这几乎成了中国5000年历史的潜规则。
据《明史》记载,在元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起义军四处揭竿而起。许多人打了几场胜仗就忙着称孤道寡,迫不急待的选妃建都,大封亲族。而朱元璋接受谋士的建议,暂缓称王。因为他深知,尽管自己有了一定的实力,但称王只会引来别人的嫉妒不满,容易受周围的起义军及元军进攻。而称王,看似风光,其实没有多大用处。称王有许多条件自己都未具备,而这些条件又是必须的。不称王,缓称王,还可避免其他势力注意,使其他势力关注于争夺未知的虚名互相消耗实力,自己则避之。将来条件基本后,称王则是理所应当的。放弃了看似“有”的实“无”的虚名,转而经营实实在在的其他人看不到的“有”,最终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守弱势不仅可以像朱元璋一样“谋国”,也可以像郭子仪一样“谋身”。郭子仪是唐朝大将、宰相。初为太守、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功绩卓著,声名远扬,赐“尚父”,加进太尉、中书令,可以说位尽人臣,但他的一生处处示弱,做人低调,才没有落到“鸟尽弓藏、兔死狐烹”的下场。就像庄子寓言中的那棵参天大树,最后终其天年,寿终正寝。
守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使自己保持了空的状态,所有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就做得很漂亮,明明是他想要诛杀功臣,但他不直接动手,树立一个胡唯庸,利用他的手去做。做完了,把胡唯庸去掉,干干净净。如果是做不成,他可以说受别人蒙痹,大家只会说胡唯庸坏。做完了,除掉胡唯庸,大家都说他圣明,知道的人也没有办法。表面上,他是弱,受人愚弄,实际上他才是个中高手。自古以来,其实江山代有人才出。但为什么只有乱世才能让英雄脱颖而出?原因无非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能让大家上行下效,只有清除了一些看似有用的废物,才能给真正的人物腾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