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 天津卫生计生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下月起,天津人又要有家庭医生了 每月3元多钱可享受多项医疗服务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解决目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挑战的重要手段。 出席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建国:天津全市各区将在6月1日全部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市民每月只需3元多钱,就可享受多项医疗服务。 王建国 2016年12月25日,我市先期在和平、河北、北辰三区启动医改试点,在三区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成74个家庭医生工作室,组建296个家庭医生团队,157名医联体大医院专科医师参与家医团队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截止目前三区已签约居民28.5万,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1%,其中签约老年人14.9万,签约居民享受到了就医有序、取药方便、医保优惠和健康指导的服务便利,居民到基层就诊趋势初步形成。 谁有资格签约? 按照本市综合医改推进的整体部署,全市各区将在6月1日全部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届时居民携带本人的医保卡和身份证,可就近选择居住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家庭医生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周期原则上为1年。为引导和鼓励居民签约,政府为每位签约居民补贴了80元的签约服务费,居民个人每月仅花费3元多钱就可享受到签约服务,特困等人群还会根据情况给予减免。 凡是天津的常住居民都可以进行签约,现阶段主要以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残疾人、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重点人群,同时特别关注特困、孤老、高龄空巢、失能、离休老人、失独家庭等人群。 家庭医生团队由谁组成? 由家庭医生团队来提供签约服务,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组成,家庭医生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区域医联体内医院选派医师与团队建立固定协作关系,来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签约后能享受哪些服务? 居民在签约后,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专业就医路径指导,转诊预约,医药咨询等。 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本市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包括: ①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提供档案查询服务; ②每年为签约居民进行1次全面健康状况评估; 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围绕重点签约对象,设定的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结核病5个健康管理服务包等服务。各区可结合实际扩展服务包类别。 ①家庭病床服务。对脑血管病导致偏瘫等患者提出建立家庭病床申请的,经社保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建立家床; ②特需上门服务。对居民提出临时申请且家庭环境适宜开展服务的,双方签订临时补充协议,可提供家庭护理等上门服务; ③其他服务。根据居民需求和服务能力,可提供康复指导、中医药“治未病”、远程健康监测服务。 签约服务会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有效利用。 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评估、个人和家庭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与指导、疾病筛查、慢性病连续管理、转诊跟踪、社区康复等综合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签约居民设立预约门诊,预约时段享受优先就诊。 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二级以上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 家庭医生对签约慢性病患者可开具长期药品处方,单次配药量可达30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以上医院药品衔接,优先保障签约居民需求。 签约居民基层就医,城职和城居门诊报销比例分别提高至80%和55%,最高支付标准提高200元,居民转诊转院,门诊、门特、住院起付线连续计算。 今后五年 天津人还将享受哪些医疗福利? 在全市建立起以市级医学中心为龙头,以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和外围区县域医疗中心为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多元办医格局;建立起以市级机构为龙头、市区两级联动发展、基层机构综合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争取到2020年,在全市公立医院基本建立起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城市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量占比明显降低,患者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规范药品网上采购,建立科学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确保药品使用安全、有效、经济。 合理界定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全面加强基层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引导普通诊疗下沉基层。大力发展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202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提升项目经费补助标准。加强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规范管理率达到80%。加快发展康复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推动医养结合。全面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升儿童健康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继续推动开展卫生创建、农村户厕改造和健康城市建设。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诊疗流程,改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就医体验,到2020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三级医院预约率达到50%以上,复诊预约率不低于80%。推行日间手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技术服务,加强医院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生育水平稳定,严厉查处“两非”行为,进一步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社区计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继续完善中医服务体系,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再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全国中医临床基地、临床重点专科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继续实施“名中医培养工程”。建成2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实施人才和学科建设两个规划,补齐短板,全面加强儿科、康复、护理、急救、职业病防治等薄弱学科,积极推动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全面加强高端人才、基层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卫生计生人才梯队。 积极参与构建全市“三医”一体化大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功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信息便民惠民措施,持续开展“智慧门诊”、远程医疗、预约诊疗、诊间结算等医疗信息便民服务。 文章来源:天津广播(audiot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