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真的不能互祝快乐吗

 趣文馆631 2017-06-01

每到端午节,总会有人跳出来煞有介事地说,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忧国忧民的屈原于这天投汨罗江而亡,是个极为悲壮的日子,我们不能在这天互祝快乐,最多互祝“端午安康”。

端午节真的不能互祝快乐吗?

实际上,端午节与屈原投江没什么关系。早在屈原之前,我国民间就有了“端午节”概念。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时间相当,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所以也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节。

著名民俗学家黄石先生,在所著《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学者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商周时期的夏至,并且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赛龙舟(竞渡),本意是送灾逐疫,是一种用法术处理公共卫生事业的方式,在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中被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和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没什么关系。(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也是人们防治瘟疫的手段,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此时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才逐渐形成端午民俗。

第一个把端午节和屈原扯上关系的是南朝梁人吴均,他主观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到了唐朝,浪漫的诗人们自然继承了吴均的观点,毕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把影响很大的端午节送给了这位祖师爷级的人物,是个不错的选择。从此,端午节和屈原联系一起,深入民心了。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人们愿意把屈原投河的日子安排在五月初五,因为把最恶的事情安排在最恶的日子里,这一点是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

但是,不管吴均和唐朝诗人们怎么包装,过端午节和纪念屈原根本就是两回事,我们不能把原本就存在的端午节过成纪念屈原的节日,当然也不能过成纪念伍子胥、曹娥的节日,毕竟都是传说,不足为信。

        所以,既然过端午节的目的在于防疫保健,而且和屈原、伍子胥、曹娥之死也没什么关系,就不必忌讳谁的忌日,朋友间尽可互祝快乐,越快乐越好,快乐不嫌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