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历史对话的现代建筑师

 七里山人 2017-06-01

与历史对话的现代建筑师


维罗纳古堡美术馆展厅冯骥才摄

    冯骥才

    一座古老而残损的建筑到了当代建筑师手里应当怎么办?

    如果是经典的遗产当然要严格的保护,不能随便动手动脚,慎重地加以修复。如果这古建筑还要应用呢?西方的建筑师拿出来一种办法,就是:与它对话。所谓对话,就是一边尊重它,维护它的尊严,保存它珍贵的记忆;一边用现代语言与它交流。让古典与现代在交相辉映中并存。这样的建筑师中间有一位让我十分钦佩,就是卡洛·斯卡帕。这也是我从威尼斯特意跑到维罗纳来的原因之一。我要看他的名作———古堡美术馆。

    维罗纳的这座古城堡是当地有权有势的斯卡拉家族十四世纪建造的。维罗纳是扼守意大利北方的城市,屡经战火“洗礼”,还曾经几次落入奥地利帝国和拿破仑之手,待到二战之后这座古堡已经相当破落。可是维罗纳人没有丢弃它,仍然把它做为城市历史的象征,在上世纪中期经过慎重的研究,决定把它交给著名的理性主义的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改为一座美术博物馆使用。

    修复,当然是斯卡帕首要的工作。修复不是整旧如新,而是在十分细心地保留古堡的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适当的填补。一边让它恢复当年的气概,一边还要保存住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建筑的历史真实及所具有的残缺美。为此,斯卡帕刻意地将那些曾经遭遇炮火的累累“伤痕”保留在古堡的墙面上,特别把一段已经残破不堪的老城墙,原封不动地保存在一片绿莹莹的草坡上,远远看去像一件历史的雕塑和雕塑的历史。决不像山西大同那个苍劲的北魏古城完全被用新砖包裹起来———老汉穿童装———“做大做强”地做成一座亮光光、荒诞的新城。

    然而,这位理性主义的建筑大师的工作并不止于文物修复。他的高明之处,是把古建修复、美术馆的构建与展品陈列做为一个整体进行再创作。他的思路是将展品与古堡内的空间一并构思;同时把展品陈列的支架、台座、背板以及固定方式一起设计,连材质、颜色和制作工艺全都视为一个整体。

    同时,他放入现代的理念与十分强烈的审美个性。

    比如窗洞和门洞。从外边看,他一点也没改变原有的样式,里边却加上现代感很强的黑铁边框的玻璃窗或落地窗,让它成为美术馆室内自然的光源。黑铁是他使用的主要材料,也是他主要的设计语言。他用黑铁将各种石刻的神像、雕花的建筑构件及碎块固定在墙上,为大型雕像制作背板和台基,甚至作为一些装饰性的建筑语言。这些铁件的造型简约到极致,全部采用直线和直角,具有斯卡帕鲜明的个人的现代风格;制作手段却全部采用传统手工的榫卯、钳接与切割工艺,以使历史与现代能够融洽地“交谈”。

    在古堡美术馆里,斯卡帕陈列在每一个空间的东西都不多,有时只有几件,留下足够的空间给观众去想象。他对每件展品的陈列方式都十分考究,决没有雷同。从他当时的设计草图看,他或是为具体空间选择展品,或是为具体展品寻找陈列位置,都经过精心的别出心裁的设计。比如进入一个展室,一尊石像立在一块四四方方的铁板上,看起来极其简单,但他故意让石像背对着你,为了让你欣赏这尊石像背上的衣袍特有的几条非常优美的长线,还有一种伫立沉思之感。他采用这种创造性的陈列方式,还有一种意图,是迫使你必需绕到石像身前去看,因为这石像的正面与脸部非常值得一看———很美很沉静。

    他的方式很独特、很个性、很现代。现代是斯卡帕必需表现的。因为他是现代建筑师。他给坑坑洼洼的古堡美术馆的地面铺上一种平整的灰石板时,有意在现代的地面与古老的墙体的交接处留一条沟槽,划一条界线,表明地是新的,墙是老的,历史与现代界限分明。

    他鲜明表明一种理念,便是让历史与现代两种元素并存。彼此鲜明的不同,但不冲突,相互不是融合,而是对话。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古老才会更古老,现代才会更现代,使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时空感拉大。

    这已经是当今西方保护历史建筑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米兰的斯福尔扎古堡博物馆也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思想理念是历史被虔诚地敬畏,现代被自豪地表达。谁说历史和现代一定是冲突的,关键要看你是否有高超而文明的理念以及创造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