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 高鑫 邢淑芬 赵军燕 【摘要】心理控制是一种侵入式教养,它是指父母使用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儿童思想和情感的教养行为,这种消极的、侵入式教养导致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跨文化研究发现,我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更高。社会环境、父母的人格和儿童的行为等因素都对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产生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自主性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特色文化,深入探讨儿童多重看护条件、儿童自身易感性等因素对心理控制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父母; 心理控制; 儿童青少年; 心理社会功能 【期刊】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11): 1792-1801 【分类号】B844 父母的控制在儿童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可以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心理控制是指那些侵扰儿童思想和情感的侵入式的教养行为,如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销等。作为一种侵入式的教养,心理控制抑制了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发展,使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的失调。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尊崇的长幼有序观念,容易造成父母权威和子女服从的教育模式。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父母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控制,如,爱的撤回在中国父母中使用得更加频繁;引发儿童的内疚感是中国父母促使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机制。前一段时间的热播剧《虎妈狼爸》便反映了我国这一养育现象,该剧引发了大众和学术界对我国父母侵入式教养的热议。因此,足我国的文化特点和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心理控制这一侵入式教养对儿童心理社会功能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