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

 Thomas2394 2017-06-01

解析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6-06-21 10:42:17 责任编辑:柴帆 访问次数:2570 收藏 内容提示 中再网讯:“十一五”至今,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从2005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共组织实施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其中在再生资源领域组织的循环经济试点有33家单位。

1、全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概况

(1)产业园区规模

“十一五”至今,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从2005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共组织实施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其中在再生资源领域组织的循环经济试点有33家单位;商务部从2009年起开展三批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支持了91个大型回收加工基地的建设;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从2010年至2015年,共批复确定六批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环保部先后批准确定21个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园区和3个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经中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实施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共有198个(详见表1)。

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调研,各省、市、县自行规划建设的大大小小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园区,估算至少在100个以上。加上上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实施的198个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全国共有各种规模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300多个。

这些产业园区与当地回收网络相衔接,使每年回收的一亿多吨废旧资源得到了加工利用,其经营和发展,也使我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逐年扩大,2015年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值达到1.2万亿元(如图1所示)。与原生资源利用相比,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2015年,再生资源利用节能2635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量的4.8%,同时可减少大量的废水、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

 

(2)产业园区五大类型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从形成机制上看,可以分为五大类型:

原料聚集型产业园区。这类园区多是由于历史原因,多年前便开展以走街串巷为主的废旧物资收购。当收购规模达一定程度后开始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之后逐步形成回收利用一体化的产业园区。如安徽界首、湖南汨罗、河南大周等。

产业拉动型产业园区。由于地方产业发展对原料的大量需求,不断驱动再生资源的聚集和加工利用,从而形成与地方工业紧密衔接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园区。如湖北谷城,由于中部汽车工业带对铅酸电池、钢铁压铸零部件、铝制零部件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废铅酸蓄电池加工利用一体化、废铝加工利用一体化和废钢铁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政策监管型产业园区。基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对特殊品种的管理政策所形成的、以政策监管为主导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如静脉产业园区(新天地)、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试点园区(丹东、台州、子牙)。

技术推动型产业园区。基于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单个项目开始,以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力,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回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关键技术为驱动、以多元化回收网络为基础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如格林美。

专业化产业园区。由一到二个再生资源品种的加工利用产业链条为核心行程的专业化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如上海燕龙基、宁波金田、山东金升、邳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铅产业集聚区等。

(3)部分园区进入2.0时代

我国大部分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发端于十五、六年前。那时政策环境宽松,中央、地方对行业有税收、用地、奖励返还等各种优惠扶持,地方政府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把外面的企业赶进园区,园区由此获得粗放式发展。这种依靠政策支持和行政手段驱动的园区,称为1.0模式。

从2011年以后,中央和地方陆续取消了各种税收、用地优惠,园区内的企业,投资大,税负重,环保严,成本高,效益低。而园区外的小企业小作坊,无税负,无环保,成本低,活力强,对园区内的企业产生很大冲击。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1.0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是园区突破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但是,怎么转?

园区由1.0模式升级进入2.0模式,是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再生资源产业园区2.0是在1.0的基础上发展的“互联网+园区”模式:通过仓储融资解决园区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资金问题;依托现货交易平台改善企业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客户、供货商三家公平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将园区及外围的有效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发布,实现产业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相互推动,降低信息服务成本,提供增值服务;利用物联网管理平台使园区内企业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实现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物流、智能化仓储等;利用产学研平台形成产业创新联盟,解决园区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技术供给不足的情况,促进研发和成果转化并使园区得到进一步的升级。

我们以河南金汇集团下属“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案例,看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2.0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园区2.0模式案例:“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位于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里面,面积1600亩,以废不锈钢的回收加工为主业,设有市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加工中心以及报废汽车、废家电拆等功能区。在完成了废不锈钢资源的聚集和加工之后,基地面临着市场、税负、成本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后劲不足。金汇集团走“融合化,软环境”的路子,引进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南大学等金融、智研机构,在基地里面打造“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再生金属中原价格指数”和精深加工研发平台。其中“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它把资源、信息、银行、仓储、物流融合在一起,

形成价格发现功能、放大交易功能、套保功能、投资功能、融资功能等五大功能,从而使基地成为电子现货国际交易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而“再生金属中原价格指数”又使基地成为全国废不锈钢市场行情的风向标。基地由此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依靠行政和政策驱动,而能获得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它的特点是除了资源和产业链外,加上金融、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消除了层级,突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2、园区面临二大困局

(1)招商难困局

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调研,有部分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定位不准,比如一些在处内陆腹地的园区,项目设计和规划脱离实际情况,在模仿天津子牙,发展进口拆解加工项目,要做国际再生资源聚散基地。也有些园区规划过大,有同质化现象,带来土地资源浪费、项目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这些园区都面临招商难困局,出现空心化和资源浪费等情况。从总体情况看,出现招商难的园区,基本都是综合型园区。专业型园区规划紧凑,招商情况较好,少有浪费土地和资源等情况(如山东金升、宁波金田、上海燕龙基等)。

(2)“吃不饱”困局

园区外仍大量存在的不规范小作坊,以低成本高价值截走了大量资源,造成园区内企业回收原料不足。一些“圈区管理”的园区,由于国内回收体系尚不健全,而进口原料由于受现行法律法规对废旧机电、废五金、废塑料进口的限制,造成进口原料供应不足。这些因素,造成园区内企业严重“吃不饱”。

3、园区发展中要解决三大问题

(1)与区域产业紧密衔接

再生资源行业是一个原料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原料、劳动、技术、资金等各种要素支撑,孤悬于当地产业之外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不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第一要与当地动脉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联动关系,成为支撑当地产业发展的绿色原料供应基地。第二要成为当地环境服务集成基地,为区域提供固废、废水、废汽综合处理服务,成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绿色引擎。只有这样,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才不会与当地的产业体系和环境治理体系脱节,也才有可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2)点、线、面的打造

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园区创新资源组织的核心载体,是决定园区发展速度的关键,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园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核心技术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这是“点”。通过加强回收、加工、高值化利用和环保处理产业链的循环衔接,构成物料闭路循环,打造高值化精深加工项目,促进园区价值链的形成,尽可能延长产业链条,这是“线”。搭建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如信息服务平台、研发平台、电商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环保处理、环境监控平台,形成支撑园区做强做大的平台功能,这是“面”。“面”要足够大,以支撑打造多个“点”和多条“线”,使园区成为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的“洼地”,最后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3)模式创新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建设用地增量呈逐年减少之势,各种政策优惠逐年取消,市场经营环境逐步公平,以前依靠跑马圈地和政策扶持来驱动产业发展的情况不可持续,产业园区的土地也不可能无限供给。这种情况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如何获得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以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近年来一些园区已在模式创新上做出很多探索,如格林美的大数据、云平台管理,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的电商平台,子牙园区与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合作打造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都取得很多宝贵经验。

4、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十几年来,政府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回收体系试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等多项重大示范工程,促进了以扎口管理、产业链循环衔接、公共平台支撑、环保集中处理、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园区模式发展。而园区外众多的小作坊小企业,在新环保法严厉规范下,生存空间将日趋缩小。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园区在拉动再生资源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引领行业升级方面成效显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被中央确定为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基本途径,也是“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主题。而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是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十三五”期间再生资源行业将继续朝着园区化方向发展。

(1)“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与再生资源的深度融合,将从市场、资本、资源等层面全面介入再生资源行业,促进要素重新分配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传统园区形成具有变革意义的冲击和倒逼,刺激园区对生产要素、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量。因此,“互联网+园区”将是“十三五”期间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创新回收交易模式,打通线下物流渠道和线上回收网络,从现有多环节、多层次的线下回收走向以园区为核心的线上回收网络;“互联网+”与物联网深度结合升级,通过实施“互联网+物联网+再生资源”,充分利用集散市场的线下资源,建立以园区物联网平台;建立大数据信息收集平台,实现以电子商务为主导,配套线上银行结算、仓储、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线上交易、金融服务,打造“互联网+物联网+线上交易+金融服务”平台,最终促进产业园区升级。

(2)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开始在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起来。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一个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把围绕这个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即供应端和需求端的众多中小企业联成一个网状,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融资方与核心企业贸易的真实度来评估融资方的信贷资格,为核心企业的供货商和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无低押数据融资,它解决了再生资源行业资产轻、抵押难的融资难题,适合再生资源行业特点,受到行业企业普遍关注和欢迎。而园区有产业规模,有龙头企业,有规范化管理,是构建供应链金融最合适的载体。目前已经开始尝试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有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等园区。

(3)向上游延伸整合趋势

财政部、国税总局78号文,把增值税即征即返的优惠向规范化的综合利用环节倾斜,加工利用企业享有退税返税扶持,因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回收环节仍然承担全额纳税重负。这个明显的政策导向,使再生资源行业加快了从下游向上游整合的步伐。一些大型加工利用基地,依靠规模、资金和成本优势,向上游整合回收网络,与回收企业结成战略同盟,共享税收优惠下的成本补偿,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如拥用废塑料深加工、生活固废综合利用等核心技术的桑德集团,在建设综合利用基地之后,在各地布局回收网络,完善回收加工产业链。格林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近年来也加快在全国布局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弃电池和报废汽车的回收网络。

(4)资本市场与园区联姻趋势

在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推动下,由主板、创业板、新三板、股权交易中心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在加速进入再生资源行业。目前涉及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约有100家,其中以环保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约有50家,业务范围包括固废、废水、废气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环保装备研发制造等几方面。格林美2010年上市,四年间从资本市场融资40多亿元;天奇股份收购湖北力帝公司,进军报废汽车拆解行业;中再生公司通过废家电拆解板块重组秦岭水泥而进入资本市场。进入2016年,资本市场环保领域又出现一波并购浪潮。仅1月份,环保行业发生8例并购,涉及交易总金额15.2亿元。新一轮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行情开始在资本市场启动。规范经营、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再生资源企业能否进入资本市场的三大关键因素(见图2)。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将成为资本市场青睐的对象,园区内那些潜质企业、龙头企业将不断与资本市场联姻,业内的重组、兼并浪潮将不断涌现。资本的强力进入,新经营模式的产生,规范管理方式的实施,将使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文题目: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概况、临面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搜狐新闻

备注:如有问题可致电:13366343114 柴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