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的

 wenghuaxian 2017-06-02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按说已经上高三的女儿早已不是儿童,不该过儿童节了,可是这个节日我还是像很多妈妈一样惦记着,期待孩子幸福快乐!从一早上就开始了,今天是她的三模考试的第二天,这是最后一次全真模拟考试,七点准时叫她起床,我准备出发去学校上课(今天早上8-10点的课),走到半路想起来,今天她吃早餐没人付钱(前几天都是我带她去对面早餐店吃饭,我付钱的,孩子从来不拿手机、也不带钱),怎么办?回去?不行,上课就来不及了,不回去,心里真的很纠结!

其实,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纠结,作为孩子的妈妈,我很多时候真的不知所措:

孩子很小的时候:怕她生病吃药,怕她被别人欺负,怕她难受……

孩子开始上学校:怕她学习不好,怕她被老师批评,怕她落后……

孩子长大了以后:怕她交友不慎,怕她万一走错路,怕她孤独……

在国内读书怕她视野不够,送她去出国交流怕她人生地不熟……

……

像最近她要高考了,我们真的是希望全力以赴地陪伴她,已经是全家总动员去协助她走好高考前的这段路:大到选择专业和学校,小到穿衣和吃药……就像这早餐付钱的小事一样:我是不是要赶回去给她付钱?!我真的是好纠结,这时突然想起我妈的话:

别瞎操心,孩子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的!

忽觉心头释然,豁然开朗!其实仔细回想过去十几年里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变化,真的都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的:

5岁那年在美国送她进学校的第一天,仿佛羊入狼群(美国孩子都长得高大,而且班里只有她一个中国孩子),我当时在外面就哭晕了,这怎么办啊?小小的她能够撑住吗?没想到她放学后第一个快乐地跑出来跟我说:妈妈,我最棒了,只有我知道“3+4=7”!这就是她在学校的第一天,离开我的视野独自面对这个陌生世界的第一个胜利!

9岁那年送她去加拿大参加一个四个月的游学项目,住到一个加拿大人的家里,在一个教会学校里上学,送她走之前我也是万般犹豫不决,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到异国他乡能行吗?没想到她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无比快乐的学期,除了外语的进步,还竟然学会了演话剧、做了精美的Scratch book回来,那快乐的笑脸瞬间就把我们融化了!

14岁那年她跟科考团去北极,一个小人背着巨大的单反相机,连带队的老师都说这没有必要,可是她一个人又当翻译、又做科学观察、还跳到北冰洋里游泳,不仅写了完整的科考日记,带回了美轮美奂的北极动植物照片和标本,成了全团的科考明星,团长说以后这种活动都要以她为标准来招募青少年,回来还在中国科技馆做了科普报告!

上高中后她在学校发起影响很大的诚信水站、组织长达一年每周末到奥林匹克公园考察鸟类栖息的科学研究小组……每一项都没有事先跟我们商量过、也没有咨询过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些事却是让她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为她赢得了内在的自信和同学和老师的赞扬!

……

想想这些,还有啥好担心的呢?早餐付费对她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其实,每个孩子的能力都远远超出家长的想象,而且他们都在热切地盼望着自己长大,做为家长,重要的不是我们事无巨细地关心和帮助他们,而是要像这个学生写的这样:要学会放手!谨以此文,愿家长们都开始思考如何放手孩子的成长,更祝孩子们都能够快快乐乐地长大!

致所有家长:有一种""叫作放手

每天学生上学的时间,学校门口总会聚集着许多家长。这当中,想把孩子亲自送到教室的低年级家长络绎不绝。尽管值班教师告诉他们:学生自己会走进教室的。但还是有许多家长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是怕孩子找不到"作业本",就是说怕孩子把该拿的东西弄掉了,或者说帮孩子把书包送上,更有意思的说孩子找不好教室,怕孩子迷路......

对于此类现象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全能家长",努力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他们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孩子可以少犯错误。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许多这样被保护过度、关爱过度的孩子,他们在学校往往表现为自主能力较差,缺少对一些事物的独立判断,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像温室里的幼苗,看起来也许很光鲜,可一旦去掉温室,将其暴露在风雨中的时候,这些温室里的秧苗就会变得十分脆弱。

诚然,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本无可厚非,这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是任何事情都应当有一个""的要求。一些家长过度的""有时会迷失孩子的双眼,束缚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生活中,见诸媒体的因爱而悔的事例有许多。这当中不乏一些让人扼腕的悲情故事,在此不忍再去赘述。

爱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是以爱的名义,不让孩子参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剥夺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这种过度的""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本该快乐的童年,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让孩子在社会上能自立、自强地快乐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独立实践中的所感所悟、生活中的一些苦难和磨炼......这一切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我上中学的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叫做《狐狸的故事》。电影描述的是当小狐狸刚刚长大时,那些身为父母的老狐狸却"狠心"地把它们从家中赶走。至今我还记得:那些被老狐狸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无助,然而,老狐狸在短暂的留恋后则是义无返顾地转过自己的头。

当时的我,感觉身为父母的老狐狸过于狠心,甚至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后来我慢慢懂得: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电影所要传达给大家的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一种成长的哲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生存,那么你就将被大自然无情的淘汰。如果你在父母身边永远有所依靠,那么有朝一日当你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将无所适从。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给即将远行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令人难忘。这位母亲明白,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离开,所以,她选择用心灵深处的挚爱去放飞孩子,让他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其实,过于平坦的路往往会让人倦怠,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则更能激发一个人前行的斗志和勇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三十岁儿童""啃老族"等现象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出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如果我们一直"大手帮小手",我们的孩子将会在无形中被剥夺许多发展的机会。当然,放手并不等于放任,我们应如那位妈妈一样为孩子给予方向、方法上的指导,其余的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

各位家长,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也许不需要你一直去扶着孩子。孩子需要的,也许就是你松开手时一句鼓励的话,让孩子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自己试着走。即使跌倒,那也是一种成长。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于成长世界尊重的时候,那就是他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一句"都是为你好",成为许多家长的"口头禅",也成了家长过度""孩子和包办管理的一种借口。其实,爱孩子没错,多关注孩子也没错。但是,当孩子到了可以自由成长的时候,当你为孩子付出许多但孩子却不遂你所愿的时候,你不妨换一种爱的方式,试着放一放手,孩子可能会成长得更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1058385.html

上一篇:神奇的国度:拉马努金与李云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