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一诺:社会企业+教育,是否成为未来变革的力量?

 恰恰365 2020-12-15

来源 | 优教育

各位教育创新年会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一诺,非常高兴能参与今年的年会。

今年年会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生态、社会和价值选择,这都暗示着本次年会对教育的整体思考。社会对“教育”有着形形色色的理解,我想,在这次年会的讨论当中,大家肯定更希望看到一个关于教育真实而完整的外延和内涵,因此围绕这一点,我打算和各位谈谈我的理解。

办教育就是办社会吗?

从外延的角度来讲,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几乎全社会人都不得不参与的社会体验。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一个孩子要上学,那么爸爸妈妈,乃至隔辈的姥姥、姥爷、祖父、祖母都会参与其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围着孩子转”——即使这里面常常有很多无奈。

有人认为,办教育就是办社会。(我知道很多真正深入思考教育的同仁们都会有类似的结论。)不过这并不是我的观点。虽然教育与社会二者有互通之处,但我们还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教育终究不是社会,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个方面难免受到限制,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支持跟教育所有方面都相关的一种社会体验?如何能够变得更加优化?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有没有实施的路径呢?这些都是有待思考的问题。

一土现在做到了第5年,这些年给我留下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启发和经验。回顾过去,我记得一土提了三句话,第一个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第二个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第三个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当时提这三句话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够把教育想成一个同心圆。这个同心圆里面并不是众星捧月一般——一切都为了某个中心而存在,而是这个圆里面所有的相关方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同等重要的。当我们用这样一个整体的“同心圆思路”来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你是在整体的背景中思考教育体验的设计。这个体验不仅仅指孩子在课堂里面的体验,也是学校中的教师作为成人本身的一个全方位的体验。如此看来,是不是就更容易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成长感了?

当然,除此之外还包括家长的体验。我常常思考,家长和学校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之中呢?是一种真正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关系,还是一个表面和谐、实则对立,有很多冲突的关系?这就体现出“同心圆思路”存在的价值了,当我们看到教育这样的同心圆时,其实就有了一种生态的思维,这些思维会让我们站在不同的层次,用社会体验的方式去设计教育。大家如果能有这样一个视角的话,就会发现当今教育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我们的内容不好,也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体验不够好。

理想的教育是一种相互成全

在教育里面,所有的相关参与方都处于一种高焦虑、高压力的状态,不论是接受教育的学生,还是教师、学校、教育部门,乃至家长。如果教育里所有相关方的内心都处于不幸福的状态,那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我认为,这些问题其实不是出自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看不见的东西之中——看得见的包括硬件环境,例如校园、装修、课程、成绩,或者课堂具体的呈现形式和效果。看不见的东西在底层,实际上是我们的体验,也就是教育环节中的所有相关方是否感到被接纳、被认可、被支持,这一点对所有人——孩子也好,成人也罢,都是一样的。

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焦虑和压力?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目前来看,教育体验的核心是基于竞争和淘汰制的,于是这样的体验就使得人和人之间长期处于互相提防、互相竞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面,我们的内心永远处于紧张的状态,体验固然不会很好。

那么,理想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我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互相的成全。所谓“成全”,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们周围的人成为他更好的或者最好的自己。这种成全的心态的转变,就有可能使得教育的体验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当你看到的是成全而非优胜劣汰的时候,你就会理解最重要的教育体验实际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我们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是互相支持的,即使有相反的想法,也可以坦然地表达,从而达到真诚而友好的境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可以流动的,而不是只和课程相关。如果真的发生了冲突,有人可能会选择放在一边,或者直接把它压抑掉,这种压抑,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更容易的方法,但实际上所有被压抑的情感总是会有出口出来,所以我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如果不是正常的和健康的出口,那就会导致不正常和不健康的结果。其实,教育很多的恶性事件都离不开这个原因,只不过因为结果的产生会有时间延迟,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发生这种事件的原因,最终也就难以从根源上改变。

教育所提供的最重要东西是一个接纳的环境

第二个角度则是教育的“内涵”。我觉得教育的内涵本质上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教育这个层次上没有给我们的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不能够让每个人知道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我的梦想这些问题,即使他知道再多知识,也不过是无本之木。

这些对自我的认知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它其实并不在我们讲课过程中发生。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有一个习惯,就是需要什么就去上什么课,或者需要什么就去考什么东西,似乎只要上过课、通过了考核,这个事情就会了。这个方法有些时候是可行的,比如对技能型的需求,但是教育的本质并不是露出水面的那一角冰山,而是水面下的部分。水面下的这些东西是体验、是与自我的对话、是人生的目标、是梦想、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些东西是不能通过上课与考试去衡量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也是有办法的,在过去的四年多里我们一直在探索,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所以教育所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课程和学分,而是一个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环境,更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环境,即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场。当你的场是接纳的、是无条件的、是爱的时候,人对自我的探求就会变得很自然,这其实也是每个人身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好的教育就是要允许这样一种探求的发生,而允许这种探求发生的前提是有这样的一个场,即心理学所讲的心理安全感。

我们该如何寻求心里安全感呢?一土提出了四个词:真实、亲密、平等、安静。为什么是这四个词?因为这四个字加在一起就是一种安全感。

在一土,我们每个人是真实的,我们不用带上面具去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我们每个人也是亲密的,我们每年在秋天都会举办睡衣日,在那一天,家长、老师和孩子们都可以穿着睡衣在校园里活动、交流。这个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很亲密的,大家可以互相拥抱,可以在任何自己喜欢的地方读书,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形式,但其实质却是让大家体验到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感。

接下来是平等,我们经常把平等挂在嘴边,但是却很难做到,特别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因为在我们心中,成人对孩子是有无限的权威和权力的。我经常对我的孩子说:“No voice,No choice”,孩子既没有声音也就没有了选择。其实,对未成年人来讲,成人对孩子真正的来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就是给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最后一个叫安静。安静,并不一定是声音上的安静。一个好的学校,它其实是非常吵闹、嘈杂的,因此我们所讲的安静是一种内心的宁静。教育的最终目的,或者说人生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环境去让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平静。

当这四个词都能做到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有安全感。当内心有了安全感,他对自我的探究就变得自然而然。我们不仅要允许这样一个自我探究的发生,更要与之对话,对其进行引导。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有能力去发展到一种对自我有深入认识的状态。

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真正宝贵的

其实,不论是外延还是内涵,我所讲的重点都是一个,就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所谓看不见的东西,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教育里真正宝贵的,虽然大家看不见它们,但是只有把它们当作重点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走上教育的正途。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不重视这样一种关系和情感呢?也可以理解,毕竟看起来太虚了,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实际上也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社会情感的学习。实际上很多教育界的朋友都知道这些方法,但难的是如何把它们融入到我们每一次跟孩子的互动中,因为它并不是一个不用动脑子就会发生的事情,它是需要相关的体验设计的。我们有时候讲到课堂,讲到教学,我觉得这是把教育窄化了。其实孩子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一个体验里面,一个如何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孩子这样一个整体的体验。至于这个体系中人的关系,有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关系都是可以去互动的,也是有方法让他们去互相促进的。

回到这次峰会的主题,我们讲到生态,讲到价值,但是教育中最核心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所以当我们都有眼光去寻找、去发现,以及有意识地去构建这些教育里看不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能够走上教育的正途,也真正能够去构建这样的一个生态体系,去成全我们每一个孩子,也成全教育里的每一个成人。

当然我也知道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你的视野是整个生态的时候,你会发现现有的资源是无法匹配的。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没有决策权,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在过去的这四年里,我们最大的感受其实就是能够看见当下,并在每一个当下都能够真正的进入,去做最好的选择,意识到哪怕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我们也有内心做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发现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最后用这句话跟所有的朋友们共勉:希望我们走在看不见的教育的路上,大家都能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