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教,你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GXF360 2017-08-08

身教,你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文/王淦生

傅雷先生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一段令人感奋不已的话可以用来作为教师“身教”的注脚:“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绝非靠语言来完成,而是靠精神来完成的。有一种人能够用目光、举动和清明的心境,在周围散布出一种恬静的、令人慰藉的气氛……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力量,感受和施与的双方往往都不知道。”

常人可以“不知道”这种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影响力,但肩负育人使命的教师就不应当对此懵懂无知了。教师不仅应当“知道”,而且应当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心灵对心灵的力量”,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优雅的言谈举止、虔诚的职业情怀去感染、去影响学生,进而塑造学生的灵魂。

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教育秘诀,并且注意时时反省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则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为了造就一个人,教师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干脆直接要求教师“自己便应当有良好的修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而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则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对教师的“身教”作用更是阐述得明白到位:“你们自身的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孩子的工作。其实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养着他们,甚至当你们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你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与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有很大的意义。你们的态度、神色上的些许变化,孩子们都能感觉到。你们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能影响到孩子,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正因为如此,教育工作者在“修业”(即钻研教育理论、教学业务和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之外,最大的任务就应当是“修身”了。甚至这“修身”的任务应当放在第一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编辑 聂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