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辨舌论治慢性鼻窦炎体会

 呵呵8909 2017-06-02
慢性鼻窦炎从舌论治,据舌定证,如舌苔厚腻,则以清化湿浊为主;舌苔薄少,则以养阴清热为主;舌苔薄白,则以益气升清为主。灵活应用,神机活化,可获良效。

文/高建忠、张鑫

慢性鼻窦炎属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难治病之一。

西医治疗以抗炎和改善、恢复鼻窦引流为主要原则,但至今无法解决鼻腔-鼻窦内环境的重建和功能的恢复,远期疗效欠佳。

慢性鼻窦炎属中医“慢鼻渊”范畴。中医治疗慢性鼻窦炎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鼻腔-鼻窦内环境的重建和功能的恢复上,占有绝对优势。

但中医治疗的前提是明确辨证,只有方与证相符,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而临床辨证时,经常会遇到部分患者伴随症状较少,舌象、脉象无典型表现,致使不易辨证,甚或无证可辨。面对这一问题,部分学者主张“辨病论治”,使用专病专方治疗。

我们经多年临床研究和体会,认为辨舌论治不失为一种较佳途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辨病论治。现介绍如下,希同道指正。

一、舌苔厚腻,清化湿浊为主

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除鼻塞、脓涕、头昏痛、嗅觉减退等表现外,无其他症状,脉象也无特殊表现。舌象呈厚腻苔,或黄或白,舌质可呈暗红、淡暗、淡胖等表现。

对此类患者的辨证,笔者单从舌苔入手,从湿浊论治,治以清化湿浊为大法,佐以升清,同时随证尚可佐以温化、运脾、消导等法。用方每选甘露消毒丹苍耳子散合方化裁。

病例一

患者,刘某,男,38岁,2006年8月9日初诊。

有慢性鼻窦炎3年余,多方治疗无效。

诊见:鼻塞,脓涕量多,嗅觉减退,头昏头痛,咽干痰多,纳食尚可,大便欠爽。舌质暗红,苔黄白厚腻,脉象弦缓。

舌苔厚腻,湿浊无疑,治以清化湿浊,稍佐升清通窍。

处方:藿香12g,白豆蔻(后下)6g,薏苡仁15g,滑石(包)18g,通草3g,石菖蒲9g,黄芩12g,连翘15g,浙贝母12g,射干12g,蝉蜕9g,辛夷(包)9g,白芷9g。

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5剂,鼻塞、脓涕明显减轻,舌苔见减。

接服18剂,症状全部消失,舌苔转薄白,大便正常。

嘱饮食清淡,戒除烟酒,注意摄生。如有感冒,及时中药治疗。

按:甘露消毒丹一方,出自《温热经纬》一书,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王孟英在书中明确指出,选用本方的关键指征是舌象,“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时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医方概要》称本方“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里湿热之邪”。

笔者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抓住舌苔厚腻这一表现,径用本方,疗效似远较他方为捷。

正如本案处方,常用加减法中,多加辛夷、白芷升清通窍,且以薏苡仁、蝉蜕、通草三药取代茵陈、薄荷、木通三味。

二、舌苔薄少,养阴清热为法

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除局部症状外,可见舌苔薄少,舌质多见暗红,而伴随症状中无任何阴虚表现,脉象也不一定见到细脉。

对此类患者的辨证论治,笔者多依据舌象,从阴虚入手,以养阴清热为大法,佐以升清通窍,或佐以活血化瘀。

用药首选玄参,用方每用取渊汤方化裁。如见舌质淡嫩等阳虚表现者,则治以温化为法,非本法适应症。

病例二

患者,尚某,女,28岁,2007年5月28日初诊。

患者慢性鼻窦炎10余年,中药或西药治疗多能见效,但终不能痊愈。

诊见:鼻塞,脓涕量多,失嗅,前额昏痛,余无明显不适。纳食、睡眠好,大小便调。

鼻窦CT片示“全组鼻窦炎”。舌质暗红,舌苔薄少,脉缓。

从舌论治,治以养阴清热,佐以升清通窍法,方用取渊汤方加减。

处方:元参15g,当归12g,柴胡9g,浙贝母12g,辛夷(包)9g,栀子9g,桔梗9g,蒲公英15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5剂,鼻塞、脓涕、前额昏痛俱见减轻。

上方去栀子,元参改为18g,接服10剂,诸症渐不明显,嗅觉也见好转,舌苔转薄白。加生黄芪12g,继服7剂,已无不适。

嘱隔日1剂,继服7剂停药。

2007年11月15日因感冒后鼻塞、黄涕3天再次就诊,投以桑菊饮3剂痊愈。

随访,自上次停药后近半年来鼻窦炎未复发。

按:一般认为,阴虚脉象必见细,但临床也并不尽然。本案除舌苔少外,症状和脉象并不支持阴虚,局部辨证尚可辨为湿热。但治疗无视阴液不足,不用养阴药,疗效往往不显,并且可能越治越重。

取渊汤方出自《辨证奇闻》一书,原方由当归、玄参、辛夷、柴胡、贝母、炒栀子六味药组成,重用玄参、当归,轻用辛夷

后世医家治鼻渊多有推崇本方者,但往往玄参、当归减量而用。笔者临床体会,本方用于舌苔偏少患者有良效,但用于其他类型鼻窦炎往往无效。

三、舌苔薄白,益气升清为法

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舌苔基本正常舌质多见淡红、淡暗,或稍见淡胖脉象多见和缓,或弦缓,或沉或细等

对此类患者,经常无明显症象可辨,笔者多从清阳失升论治,以益气升清为大法,稍佐降浊之品。

用方每选用益气和血补气汤方化裁。

舌苔厚腻,经清化湿浊,舌苔转薄而鼻窦炎未痊愈者,也多接以本法治疗。

病例三

患者,张某,男,8岁。鼻塞、流涕半年余。鼻窦CT片示:双侧上颌窦炎。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

诊见:鼻塞,涕多或黄或白,清涕后鼻塞可暂缓,余无不适。纳食尚可,大便日1次。

生长发育一般,体质稍偏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和缓。鼻属清窍,赖清阳上走。今鼻窍不畅,浊阴停滞,清阳不得上走。

治以益气升清,佐以降浊,方用助阳和血补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9g,当归6g,白芷3g,防风1g,升麻3g,柴胡3g,蔓荆子6g,炙甘草3g,黄芩9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5剂,鼻塞、流涕稍有减轻。黄芩减为6g,接服7剂,鼻塞、流涕进一步减轻,呈间歇性。生黄芪改为炙黄芪12g,继服7剂,除早晨起床后有少许黏涕外,余无不适。

嘱上方2天服1剂,继服7剂停药。

按:本案舌象正常,除局部症状外几乎无证可辨,这类鼻窦炎患者临床并不少见,笔者体会,遵“清阳清窍”理论,采用益气升清降浊法治疗,多见佳效。

助阳和血补气汤方出自《脾胃论》一书,原方由香白芷、蔓荆子、炙甘草、当归身、柴胡、防风、升麻、黄芪8味药物组成,主治“服苦寒药太过,而真气不能通九窍”眼疾昏花不明

笔者移治慢性鼻窦炎,远较苍耳子散加减疗效为好。

本方用药关键在于剂量不宜大,煎煮时间不宜长(一般8~10分钟即可),同时注意掌握好升清和降浊的配伍比例。

四、结语

自《黄帝内经》指出“胆移热于脑,谓之辛頞鼻渊。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也”以来,历代医家从未停止过对鼻渊的研究。但时至今日,慢性鼻窦炎(鼻渊的一部分)的治疗仍属临床难题之一。对于临床医生以及患者来说,探索实用而高效的辨证论治方法无疑是重要的和迫切的。从舌论治,较易掌握,也符合临床实践。

当然,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也远非这三种类型可以概括,笔者临证也并非死守这三法。本文只是示人以规矩之一,神机活化,全在医者。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年第4卷第2期

推荐关注:全新大家中医3.2,推出【工作室】功能,帮您树立个人口碑,积累优质患者,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医工作室,助您实现“半日临证半日读书”的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