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史】临清粮仓(下)

 三余杂谈 2017-06-02


宣德六年(1431年),行兑运之法,江南民不再运粮入仓,而是将粮运至淮安、瓜州兑与卫所官军,运载北上,但支运并不废止。正统初,漕粮450万石,兑运280万余石,徐、淮、临、德四仓支运170万石,占十分之三四。万化中岁运额400万石,其中兑运330万石,到了成化九年,又将四仓支运70万石之数全部由运军赴江南水次交兑,长运至京、通。但是,此外仍有交兑不尽者,依旧由民运赴四仓。成化年间,又行“长运法”,官军取粮后直接送到指定地点,直至清初。

明户部主事胡尧元《仓部题名记》说,永乐以后“临清南引徐淮,北迤德州,据要而中剧之,岁受山东、河南之赋几三十万,以节漕力,以望京储,厥为重哉!”明中期以后至清初,临清有仓三。临清、广积、二仓俗称大仓,“寄留备缓急之虞,补缺够京、通之数,时给续挽牵之食。乃山东、河南并大名州县两税所入,岁以二十余万石,为常廒”。常盈仓俗称“小仓”由临清县控制管理,其储“乃有司卫所官吏军旗暨养济月粮米也”,同时“给本卫官俸军粮”。万历时,太仓岁入山东、河南并大名各州县两税20余万石,小仓岁入山东州县所供米麦6万余石。临清三仓都建于临清砖城未建时,当时有“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之说。景泰建城后,仓城内,竟占全城面积1/4。

乾隆《临清州志》卷3,公署记载,临清三仓皆建于运河东岸的地势高平之处。临清、广积二仓共有81连,每连有相连的库房10间;常盈仓有2连,共有库房百间。每连都有编号,如博、厚、高、明、悠、久、智、仁、圣、义、中、和等。每座仓均有一正门,正门之东有栅门,“便推挽”。大仓正门内前面正中为殿常及朝房,是管理粮仓的官吏办公场所。殿堂后边就是粮仓。粮仓后面建有神祠。为便于运粮人员“推负往来”,又特别向西开一门,并转而向南通行。仓大使、副使分厅办公,并靠近自己所管粮仓居住。仓房之外有“内垣”、“外垣”两道围墙,内垣之南、外垣之北(仓院西南角),“总出一门,西向”。内垣之外、外垣之内,“巡警之军铺列焉”。常盈仓在大仓的西北隅,“内垣相隔,外垣相周,厅事与门皆东向”,库房南北相对,仓东部也设有官厅、神祠。户部派员对粮仓进行监督管理,其官署在三仓内垣之外东南隅,门南向,“外垣与三仓亦相周焉”。各仓以军守卫,官给营房,其军 原皆方国珍部下,因而当地人俗称守仓军为“蛮子营”,嘉靖、万历年间仍相沿不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