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松江:因水而名、因漕而兴

 彭允好 2020-09-22

松江地名以境内有松江水而得名。黄浦江水系未形成前,则由松江水系导流泄洪。松江水来自太湖,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云:“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古代的太湖称震泽,太湖有3条江:娄江、东江和松江,为其泄水入海,所以太湖得以稳定。

西汉后期桑钦所著《水经》卷二《沔水》条下云:“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河口东则松江出焉,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又东至会稽余姚县东入于海。”这是目前述及“松江”之名的最早文献,由此而知,“松江”之名最晚于西汉后期已经出现。

据史料记载,松江很长时间内,宽处在十里以上,江面宽阔,气势澎湃。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戏题画山水图歌》诗中说: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直至北宋,松江段尚“面阔九里”,是太湖水泄入东海的主要通道。

南宋初,程俱《松江赋》描述松江的壮观气势:地脉四达,衍为松江。汹汹浑浑,溶溶洋洋。…… 乘云气,御飞龙。指包山于遗砾,揽五湖于一钟。

唐宋时代的松江浩浩荡荡,奔腾汹涌,河口最宽处呈喇叭型,有20里宽阔,宋人郏乔称:“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称:松江虽“不可比拟扬子江,而深宽当与相雄长。”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华亭始建城。南宋绍熙《云间志》载:“县之有城,盖不多见。华亭邑于海壖,或者因戍守备御而有之。”

宋淳化二年(991年)青龙镇建镇,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和商业重镇。史料载,青龙镇“海舶百货交集,梵宇亭台极其壮丽,龙舟嬉水冠江南,论者比之杭州”。

宋室南迁杭州之后,国家在财政上仰食西南。这样,松江负载了将东南沿海经海道运来的漕纲,将之转输平江府的任务,形成松江江面舟楫往来,繁忙兴盛的漕运景象。

漕运是宋元明清国家经济的大动脉,是当时交通运输、物资流通、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京仓、通仓、水次仓则被称为“天庾正供”。

根据《上海掌故词典》,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上海设立市舶提举分司,负责近海、内河航运的管理和征税。1271年在市舶司署以东的肇家浜边,建成祀天妃的顺济庙。陈珩、赵孟頫、杨维桢等参加落成典礼。陈珩书匾为“丹凤楼”。古顺济庙楼元末毁于兵燹。明万历年间重建丹凤楼,共有3层,二楼关帝祠,祀关帝。

13世纪中叶,元世祖忽必烈为稳固政局,大量征收南方粮食,即南粮北运。当时江浙行省征收的粮食将近全国各行省总额的二分之一。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海道运粮万户府,管理海运。驻地平江府,设达鲁花赤一名,万户、副万户若干。下辖千户所,几经调整,至大四年1311年)定为七处:温台所、庆元绍兴所、杭州嘉兴所、昆山崇明所、常熟江阴所、松江嘉定所和海运香莎糯米所。

崇明人朱清和嘉定人张瑄负责筹办海上漕运,海运漕粮由开初的几十万石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一百五十几万石,再到元武至大二年1309年的二百四十六万石到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更是增加到三百五十二万石。

海上漕运拉动了当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打通了世界海洋贸易的“丝绸之路”,为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元史·食货志》称海上漕运为“一代良法”,因“兴办海漕,民无鞔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明代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列举海上漕运有运量大、省费、国计足等“十二利”。

海上漕运为松江府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松江府,华亭县城变成松江府城。松江地位,由此日隆。

因松江府城内府、县并存,城垣小,无法容纳众多的官署、工商市肆、绅民宅第,便沿市河向西发展。到元末,已形成“十里长街”。

杨维桢曾作《重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诗》,诗云:“武夫翼艘挟飞仙,天人交赞利万全。漕臣奏功帝曰然,囷星煌煌千万年。”

明代永乐年间因迁都北京,粮食需求日增,而海运艰阻,遂整治大运河,即从杭州湾通往北京的漕河。明清两朝每年通过运河运往京、通二仓的江南漕粮规模在数百万石左右,这些粮食不但用以供应皇室日需、百官俸禄、军事开支,而且对于保障京畿地区粮价平衡、灾荒赈济、公共工程施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漕粮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漕粮的六成。除漕粮外,还有白粮,由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五府供纳,岁额二十一万四千石,均系当地出产的白熟粳糯米。松江府乃漕粮重地,每年上百万石的税粮从仓城松江市河出发,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师和指定的公仓。至清代中期,松江府额征漕粮正改兑正米、耗米,白粮正米、耗米,以及其他随漕征用之杂项米共计41万7千3百余石,其中一半以上贮于仓城。

在用途上,漕粮为京、边军饷,白粮供宫廷、宗人府及京官禄粮。而松江府水次仓则是当时白粮的始发粮仓,所以在其仓城建的关帝庙即以水次仓冠名,清乾隆年间易名为“灌顶禅院”。《娄县续志》载:灌顶禅院,在大仓桥南,向南三进,前弥勒,中武帝,后如来。乾隆四十七年,江陈氏捐料重修,中有超伦堂,系秀水汪大经书。

松江仓城位据江海之冲,占尽了海运的地利优势,它不仅仅承担着松江一府的漕运,而且是各副其实的东南数省漕粮的海运中心。

每届漕运之期,漕舟云集,水运繁忙,江淮卫、兴武卫、镇海卫各漕帮数以百计船只至仓城市河排开,装载起运之场面蔚为壮观。

松江漕运带动了松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商业发展、市场繁荣。明代,松江府已成为“东南一大都会”,史称“郡邑之盛,甲第入云,名园错综,交衢比屋,阛阓列廛,求尺寸之旷地而不可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