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蹭热度!】《摔跤吧!爸爸》: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给他面对世界的勇气

 残云伴鹤归 2017-06-02

参考 | 蒙以养正国学家教

最近大火的《摔跤吧,爸爸》

刷屏了无数人的朋友圈和微博

不仅仅是因为它精彩的情节

还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表现的

矛盾的真实的浓烈的无私的

爸爸对孩子深沉的爱!

爸爸的梦想

爸爸是一位怀抱体育梦想

却被体制所害

为生活所迫

不得不放弃的前摔跤手

在这之后他希望

自己的儿子可以代替他为国争光

无奈妻子接连为他生下4个女儿

爸爸很爱自己的女儿,同时也很失望无奈

他想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了

直到一次女儿们

因为打伤隔壁的男孩闯了祸

爸爸才发现女儿们是天生的摔跤手

因此他开始了

对女儿的摔跤魔鬼训练

影片一出,

有许多人在网上指责片中的爸爸

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十几岁的孩子

让他们小小年纪

便失去了美好的童年

失去了女孩应有的模样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

印度是一个童婚盛行

女性受尽歧视的国家,

印度的童婚比例高达47%,

全世界每年有

1500万女孩被父母用来换取聘金

根据联合国统计

妊娠和分娩并发症

是发展中国家

15至19岁少女死亡的主要原因

影片中的爸爸

顶着世人嘲笑的压力

只为了让女儿们有更好的人生

选择不容易

女儿们一开始和其他的女孩一样

整天做家务,上学,看电视

但是爸爸的魔鬼训练让她们失去了

原本安逸的生活

受主流意识影响

她们一生只想活的跟其他女孩一样

早早出嫁,相夫教子

她们没有别的选择

也没有想过别的选择

然而当她们参加同学的婚礼

她们才发现

她们的爸爸正在为了她们努力

让她们可以有选择的权力

去选择更好的生活!

大女儿Geeta经过父亲的训练

第一次上赛场

四个男孩子一字排开

有的瘦弱,有的精壮

所有观众都相信

即使最弱的男孩子

也能赢Geeta这个女孩儿

但Geeta选择了最强的对手

Geeta最终输给了对手

却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尊重

但她自己还是很失望

父亲却说

她已经战胜了恐惧

赛场上的这个简单选择

让Geeta的性格昭然若揭

就像父亲后来总结的

Geeta是一只充满攻击性的猛虎

在爸爸的支持下

Geeta的这个霸气的选择

为她后来的命运做了最好的铺垫

之后Geeta一路过关斩将

获得了全国摔跤冠军

她的成功也伴随着一连串选择

成为国家冠军之后

她选择了看起来更专业的教练

放弃了父亲教导的技术

更重要的,她也放弃了对摔跤的专注

这让她在国际赛上惨败

父亲一直的鼓励和支持

给了Geeta勇气和智慧

在困境中

Geeta选择了放下过强的自尊心

重新按照父亲的方法训练

在最后父亲缺席的时刻

她选择了独自成长

用一个漂亮的彩虹摔赢得金牌

完成了一位独立女性的蜕变


Geeta 吉塔
成为冠军?
还是别输的太难看



摔跤吧!爸爸

16:21

爸爸 vs 教练

不要输的太难看

你不会输

你已经领先了,注意防守

忘掉领先,保持进攻!

至少要拿块奖牌

你注定是冠军

有些人,注定不是打国际比赛的料

你输掉的,是本该你赢的比赛



爸爸培养的吉塔,第一次参加比赛,挑选最强的对手;输了以后,彻夜难眠,问爸爸,我什么时候能再打?

教练培养的吉塔,输了第一次国际比赛,脸上却没有丝毫沮丧,一心涂着漂亮的指甲油。

一个只追求拿到奖牌的教练,追求的是完成任务,享受自己是国家队教练的满足感;

一个对吉塔抱有最大信心的爸爸,知道她注定是冠军,他要帮她赢,不顾一切。


爸爸培养出了两个全国冠军

可是一送到国家体育院校

姑娘的综合能力立即开始下降

比赛频繁败北

可是父亲重新介入培养后

孩子自信立刻被找回

是因为学校的老师比不过家长吗?

是的,他们真的比不过。


我们总喜欢把孩子

送到学校里面去上学

交了钱

认为一切都解决了

总认为那里有最好的教育资源

有了钱就不用陪孩子

如果孩子学不好就回来骂孩子

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

却从来没想过

教育资源有限

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

更没有义务去了解一个孩子的全部过去

所以

最好的教育,就是家教


对父母来说

最好的教育不仅仅是花钱

还要花时间

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那么父母如何给予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呢?


对孩子稍微的惩罚,就会遭到家长的投诉,近年来,这似乎成为了家校矛盾的最大冲突点之一。

如何解决?我们看看电影《摔角吧,爸爸》是如何做的。

影片中,为了让孩子成为世界冠军,爸爸变成了“虎爸”。“无论想要给孩子什么,都请带着坚持与爱,以及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因为只有这些才配得上最终的欢笑与荣耀。”

高质量的教育

势必带着痛苦和坚持


父亲是全国摔跤冠军,他有很好的技术,但是无论是谁,无论在哪个方面。只要想成功,势必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和努力,“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任何有浓度的教育,有质量的教育都势必带着痛苦和坚持。


从掌握技能和获得知识方面来说,教育从来都是痛苦的。无论一开始对这项技能有多高的兴致,到后面都必须克服一段枯燥的过程。

在孩子尚不能理解这一段枯燥的必要性时,她对于学习和教育是不知对错,身不由己的,这个时候就是展现父母清晰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孩子这时的“痛苦”就是必要的。

教育中孩子对于一些事物的兴趣曲线是成一个波动的状态,刚接触时候新鲜,之后如果不感兴趣就有一段时间的下降,之后掌握一定知识获得一定成就后,又会上升,而陷入瓶颈,则又会下降。

所以,痛苦是伴随我们整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不可避免,势必要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和乐趣,要相信:只有拨开云才能见到太阳。

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毅力和坚持,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以及非同寻常之处,正因为如此,最后的成绩才有了“含金量”。

当然,违背规律、忽略事实、过分主观的坚持则有可能是自以为是,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创伤。影片中的爸爸刚开始看来强硬、不近人情,但在孩子要遵从其他教练指导的时候,爸爸选择了顺其自然,这就是一种温柔的坚持。

大多时候

孩子需要推动和逼迫


我的一个作家朋友和我说,这个电影三观不正确,爸爸怎么能逼着自己的孩子练习摔跤呢,她们并不喜欢。中国人接受了这几年新的教育思想,似乎一批人觉得不能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摔跤换成读书呢?比如说一个因为文革而错失机会的爸爸拼了命供自己孩子读书,然后通过读书成为了老师/医生/设计师/科学家……

你看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但是,这也许不是孩子的选择。你怎么能强迫孩子读书呢?这明明就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认同也实践着“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即使孩子再不愿意,吃瓜群众也觉得强迫让孩子读书对她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而这时的我们就从来不问孩子是否要读书。

所以,我们不会批判自己把梦想强加给孩子,而是我们把梦想分为了三六九等。显然在中国人民心中,我们不应该逼迫孩子去摔跤,但是可以逼迫他们学习。

那对于印度这地方来说,女孩子就是从小学习家务然后嫁人生子,14岁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从此和锅碗瓢盆过一生。这是给她们的选择吗?这是现实!再说她们有选择权吗?并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愿意倾其一切让女儿有改变命运机会的父亲已然是一朵闪耀的奇葩了。

社会发展早就到了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选择的地步,但是我们依然会对孩子进行逼迫。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父爱模式。

父爱模式就是在孩子可能还不清楚什么是好的时候,父亲把知道的强加给孩子一段时间,直接行动起来见见成效。

同时,电影中父亲也意识到,温柔的母亲可能会对他的计划造成干扰,所以定了一个口头协议:这一年你不要干涉我,如果没什么变化,我自动放弃。

大家可以看到,母爱的模式就是顺其自然和关爱。当然,这两者都是我们生活和成长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是我们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需要更多父爱模式的推动和逼迫。

必要的痛苦

才配得上最终的荣耀


大女儿吉塔率先取得了全国冠军,有些发福的父亲送她去到了大学。

放假回家,她看见父亲在训练自己的妹妹,她对父亲说:现在不流行这样摔跤了。两个人产生了矛盾,进行了一场摔跤。吉塔用上了所有的新花样,去对抗父亲的哪些“过时”的技巧。毫不意外,年轻的摔跤手获胜,女儿胜利了。

吉塔仿佛打败了小的时候那个每天魔鬼训练他的父亲,仿佛战胜了山一般的父亲。这个时候她的心里也许真的很开心吧。而父亲趴在自己亲手搭建的泥地里,灰头土脸,喘不上气,像是一只年迈虚弱的黑熊。没有生气,没有愤怒,只是带着一点令人心疼的无能为力。

我想到了我上大学之后第一次过年回家,那个时候的我学习了一些新知识,接触了一些外面的事情。在饭桌上,爸爸再也争论不过我,他笑着说,我儿子真棒,你看多有思想。但是,我现在回想起他的表情,和电影中的父亲一模一样,透漏着令人心疼的无能为力。

我们长大了,仿佛可以推倒和战胜那山一般的父亲。但是,无所不能的父亲不是被我们打败的,是被时间打败的,我们永远要记住父亲依然是我们的巨人!

电影中的吉塔在无数国际大赛上失利,崩溃无比,她打电话给父亲。父亲一开始还傲娇的说了一个字:嗯。

然后听到吉塔泣不成声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父亲立刻拖着年迈的身子去一个从来没去过、举目无亲的地方找她,犹如飞蛾扑火一般:“别哭了,我马上去你那”。

这位父亲,在魔鬼训练女儿的同时,依然带着他自己独有的爱,街边的人给他的点心,他一分为二,两个孩子一人一半。

讲到这里,无论是坚持、选择还是情感,这部影片都摔出了一些思考给我们。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拉孩子一把,也需要逼孩子一把。



潜力真的是“压榨”出来的,我们绝不能认为教育就是绝对自由,绝对快乐,绝对顺其自然的,过分地让孩子随心所欲,这不是教育而是纵容,是堕落。

当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也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不要揠苗助长。

好的教育不一定是片中残忍的,固执的,自我的,强硬的绑架,无论想要给孩子什么,都请带着坚持与爱,以及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因为只有这些才配得上最终的欢笑与荣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