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哭着看完刷爆朋友圈的高分电影,爸妈们从中看到、学到什么?

 wlpo 2017-05-14

今日,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影片《摔跤吧!爸爸》在国内各大院线热映,豆瓣电影更是给出了其9.2分的高分。

究竟是什么能让这部片子在观众心目中口口相传,称赞交加?

对于家长们来说,除了影片所传达出的励志主题,还有哪些教育观念和思想值得学习?






剧情梗概

《摔跤吧!爸爸》讲诉了曾经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爸爸,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儿子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

然而,妻子连续生了4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灭的爸爸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的希望,他决定不能让女儿浪费天赋。再三考虑后,他决定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让她们练习摔跤,并最终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儿女成才,

所以会更加关注子女教育问题,

并且不惜一切着重培养子女,这无可厚非。

可是孩子要怎么才能培养成才呢?

这成为当下广大家长的头疼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摔跤爸爸”给家长们在教育子女时提供了哪些启示吧。



第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坚持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父亲是全国摔跤冠军,他有很好的技术。但是无论是谁,无论在哪个方面。只要想成功,势必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和努力,“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任何有浓度的教育,有质量的教育都势必带着痛苦和坚持。


从掌握技能和获得知识方面来说,教育从来都是痛苦的,是反人类的,是反本能的。无论一开始对这项技能有多高的兴致,到后面都必须克服一段枯燥的过程。在孩子尚不能理解这一段枯燥的必要性时,她对于学习和教育是不知对错,身不由己的,这个时候就是展现父母清晰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孩子这时的“痛苦”就是必要的。



教育中孩子对于一些事物的兴趣曲线是成一个波动的状态,刚接触时候的新鲜,之后如果不感兴趣就有一段时间的下降。之后掌握一定知识获得一定成就后,又会上升,而陷入瓶颈,则又会下降。


所以,痛苦是伴随我们整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不可避免,势必要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和乐趣,要相信:只有拨开云才能见到太阳。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毅力和坚持,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以及非同寻常之处,正因为如此,最后的成绩才有了“含金量”。


当然,违背规律、忽略事实、过分主观的坚持则有可能是自以为是,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创伤。影片中的爸爸刚开始看来强硬、不近人情,但在孩子要遵从其他教练指导的时候,爸爸选择了顺其自然,这就是一种温柔的坚持。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空间



许多教育界的评论认为,这个电影三观不正确,爸爸怎么能逼着自己的孩子练习摔跤呢,她们并不喜欢。中国人接受了这几年新的教育思想,似乎一批人觉得不能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摔跤换成读书呢?比如说一个因为文革而错失机会的爸爸拼了命供自己孩子读书,然后通过读书成为了老师、医生、设计师、科学家……


你看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但是,这也许不是孩子的选择。你怎么能强迫孩子读书呢?这明明就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认同也实践着“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即使孩子再不愿意,家长们也觉得强迫让孩子读书对她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而这时的我们就从来不问孩子是否要读书。


所以,我们不会批判自己把“读书”这个梦想强加给孩子,事实是我们自己把梦想分为了三六九等。显然在众多中国家长心中,不应该逼迫孩子去摔跤,但是可以逼迫他们学习。

社会发展早就到了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选择的地步,但是我们依然会对孩子进行逼迫。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父爱模式。


父爱模式就是作为孩子,他可能还不清楚什么是好的,但是父亲知道,所以把这些强加给孩子一段时间,我们行动起来就会看见成效。同时,电影中父亲也意识到,温柔的母亲可能会对他的计划造成干扰,所以定了一个口头协议:这一年你不要干涉我,如果没什么变化,我自动放弃。


大家可以看到,母爱的模式就是顺其自然和关爱。当然,这两者都是我们生活和成长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是我们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需要更多父爱模式的推动和逼迫。



严厉与宽容并行


影片中,大女儿吉塔率先取得了全国冠军,有些发福的父亲送她去到了大学。


放假回家,她看见父亲在训练自己的妹妹,她对父亲说:现在不流行这样摔跤了。两个人产生了矛盾,进行了一场摔跤。吉塔用上了所有的新花样,去对抗父亲的哪些“过时”的技巧。毫不意外,年轻的摔跤手获胜,女儿胜利了。


吉塔仿佛打败了小的时候那个每天魔鬼训练他的父亲,仿佛战胜了山一般的父亲。这个时候她的心里也许真的很开心吧。而父亲趴在自己亲手搭建的泥地里,灰头土脸,喘不上气,像是一只年迈虚弱的黑熊。没有生气,没有愤怒,只是带着一点令人心疼的无能为力。

电影中的吉塔在无数国际大赛上失利,崩溃无比,她打电话给父亲。父亲一开始还傲娇的说了一个字:嗯。然后听到吉塔泣不成声的说出对不起的时候,父亲立刻拖着年迈的身子去一个从来没去过、举目无亲的地方找她,犹如飞蛾扑火一般:“别哭了,我马上去你那”。


这位父亲,在魔鬼训练女儿的同时,依然带着他自己独有的爱,街边的人给他的点心,他一分为二,两个孩子一人一半。


讲到这里,无论是坚持、选择还是情感,这部影片都摔出了一些思考给我们。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拉孩子一把,也需要逼孩子一把。潜力真的是“压榨”出来的,我们绝不能认为教育就是绝对自由,绝对快乐,绝对顺其自然的,过分的让孩子随心所欲,这不是教育而是纵容,是堕落。


当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也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不要揠苗助长。好的教育不一定是片中残忍的,固执的,自我的,强硬的绑架,无论想要给孩子什么,都请带着坚持与爱,以及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因为只有这些才配得上最终的欢笑与荣耀。



第二步:家长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


其实一开始,电影中的父亲并没有想着把女儿们培养成摔跤运动员,直到有一次,两个女儿把邻居男孩揍得鼻青脸肿,若无其事地回到家,他才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女儿竟然是天生的摔跤手!

不顾村里所有人质疑的目光,他决定要利用孩子的天赋,把她培养成世界冠军。


在一次次的训练和比赛中,女儿不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并发现了自己对摔跤运动的热情,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摔跤选手。


同样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长,爸爸妈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有意识地去培养。


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这代表他能比其他人更容易掌握这项技能。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因此收获更多的自信,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进一步帮助他习得这项技能



必要时需要适当的引导


可能很多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困惑:“干涉”和“引导”,尺度应该怎么把握?


在印度,这个封建思想和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对女性充满了偏见和歧视。有些女孩甚至沦为生育的工具,并得不到别人对她们的尊重。


父亲希望女儿可以有其他的出路,打破当时社会对女性固有的偏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父亲看到女儿的摔跤天赋后,他决定“干涉”女儿的人生。


但父亲的干涉是有度的,而不是专制的“你只能听我的”。父亲对女儿的训练有一个期限,就一年。在这一年里,她得无条件听从父亲。但一年后,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后来,女儿不仅爱上了摔跤,还把摔跤视为自己的事业,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而拼搏。这样,电影中的父亲也完成从“父母领进门”到“修行靠个人”的过渡。


电影中父亲的扮演者,印度演员阿米尔·汗在一次采访中也阐述了父母在陪伴孩子追求梦想这条路上,应该发挥的角色:


干涉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但是,你是不可能强迫任何人成为冠军的,你强迫的那个人,自身得拥有着成为冠军的潜质,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做的事情,就相当于把这个人潜藏的能力发掘了出来。


具体到这个案例,她们其实也继承了父亲的热情,最开始是父亲强迫她们,但在这之后,她们也爱上了摔跤这项运动。正是因为她们是真的热爱摔跤,她们才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为之努力。


作为一个父亲,我从不会干涉我的孩子的选择,但是有时候,你会需要一个能引导你的人。我在小时候,会时不时地感到很困惑,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而更多的小孩,则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有时候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所以,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必不可少。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


关于信任这一点,电影中有个极大的反差


女儿的摔跤教练一直不相信她有获得金牌的能力,甚至一度要求她,“只要拿块铜牌就好了”。

反观父亲,虽然女儿在前几场世界级比赛中接连失利,但他还是选择了信任。


女儿也没有辜负父亲对她的期望,在最后的比赛中,顶住巨大的压力,一举反超对手,为印度争得了国际级摔跤赛事的冠军,成功创造了历史。

女儿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我想把这一切归功于我的父亲,他一直很信任我。”


其实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做“罗森塔尔效应”当父母或教育者们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在各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


反之,生活中,如果爸妈们总在无意中给孩子泼冷水,考试没考好,或者事情没做好,就怀疑孩子的能力,不相信他,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自我怀疑。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起着关键的作用。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期待和暗示,孩子才有动力、有信心去朝某个方向去尝试,去努力。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爸爸妈妈承担着重中之重的角色,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眼睛去观察孩子,用智慧去引导孩子,用信任去鼓励孩子,你们也可以培养出自信、勇敢又出色的孩子!



七句教育箴言:你做到了吗?


1.   我们过度强调了孩子想干什么,可是却忘记了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永远不要在孩子还不会选择的时候就放任他们选择。我们往往需要做的是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去帮他们作出选择,并陪伴他们为之付出艰辛努力。



2.   直面他人的嘲讽与指点最好的办法,就是默不作声,然后用自己的努力与结果告诉他们——你的嘲笑是多么的可笑与苍白。



3.   当一个人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不会说,“我已经很努力了”,而认为是常态;而当一个人有所松懈的时候才会常常把“我也很努力啊”放在嘴边,这一定是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可怕借口。



4.   我们往往被所谓的“新方法”、“技巧”所迷惑,却忘了很多时候,踏踏实实做事情比任何方法与技巧都管用。



5.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或多或少会走神。可是一旦你发现了自己已经走神,何时回头都不算晚——最怕的是你一直都不相信自己走神。



6.   一个人源源不断的动力与促使潜能办法的能量,往往不是个人的力量。他们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心中有着不可估量的理想。即使被人不齿,却执着地坚持,定会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7.   不要把“你是我的骄傲”挂在嘴边。说多了其实孩子也会变得骄傲。这句话更多的是对一生的褒奖。一辈子就那么几次就够了!


整理:翟濯

本期编辑:小镜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