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摔跤吧,爸爸》

 宛平2008 2017-05-28

[转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摔跤吧,爸爸》

最近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新作《摔跤吧,爸爸》热映中。这部励志电影赢得了无数热血文艺青年的共鸣,为之唏嘘落泪,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2分,受到了大家的热捧。与此同时,网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谴责这种把家长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行为,认为其残酷地剥夺了孩子的幸福童年,残酷地训练孩子为自己圆梦,太自私偏激,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电影能流行是一种社会文明的倒退。


抱着好奇心,竣妈也走进了电影院。整场电影看下来,既没有我想象中那样被感动得哭个稀里哗啦,也没有看到所谓的残忍和残酷。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的父亲,如何敏锐地觉察到孩子所具备的突出天赋,淡定地放下父爱的温存,在理性的光辉下把自己的专长和孩子的潜能完美结合,把孩子推向事业巅峰的故事。他想尽办法努力挖掘孩子的天赋潜能,并尽我所能地拉长放大,无私地给予孩子一个父亲所能给予的全部的全部,以超强的意志力和近乎完美的执行力,让孩子化蛹成蝶,飞舞演绎出她们生命中一幕接一幕的华美篇章。


这个父亲真的如某些影评所言,是自己不会飞,下一颗蛋,让蛋长大完成自己的飞翔梦想的“中国望子成龙式家长”吗?老实说,写这类影评去抨击剧中爸爸这个角色的人,看电影真的非常不认真,明明不是3D电影,却非要带着有色眼镜进场,只肯居高临下听歌舞中那些夸张的旁白怎么唱,却没有真正贴近剧情去关注和体会这个爸爸本身的心路历程。


阿米尔汗扮演的爸爸,曾经是一个一流的全国摔跤冠军,毫无疑问,他对摔跤事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的摔跤技术和专业能力是一流的。曾几何时,摔跤就是他生活中像呼吸一样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因为出色的技艺,打遍全国无敌手。对这样的人,你让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摔跤场,心中怎么可能不痛苦?怎么可能没有难舍难弃?怎么可能甘心就此平庸无为?

他结婚了,他要和妻子生儿育女,这时候他希望生一个儿子,把自己一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骨肉血亲,他深信自己有足够的专业智慧和能力可以助力孩子再造辉煌,这有什么问题?就像绝大多数父母会把财产事业作为遗产留给儿女一样,对这个生活并不富裕的男人来说,他最大的优势和本钱,就是他对摔跤的研究和理解,他希望有一个儿子可以相授其毕生所学,就像现代家族企业主们,希望有出色的儿女来接班管理并进一步把企业发扬光大一样,“薪火相传”,这不是人性的基本愿望吗?如果连这点最基本的念想都没有了,人类的文明才是真正的倒退。


尽管如此,尽管各种努力,现实却无情地给他浇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接二连三的女儿降临,让他对“倾我毕生所学培养一个优秀接班人”的愿望深感绝望。他不再抱任何希望,他很难过,他开始收起自己的所有荣誉,连同全国冠军的奖牌一起,放进了小箱子。小箱子被关上的那一刻,他对摔跤事业继续传承的心愿,也一起关上了。他是现实的,他并没有疯狂到不顾一切地让女儿们去承载他的希望,当村民生儿子请他吃糖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被命运嘲弄愤而转身,而是拿起一颗,一分为二递给了身边的两个女儿。那一个分糖给孩子大踏步往前走的动作打动了我,他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把伤心难过留给自己,把关心爱护留给女儿们,他已然成为一个慈父。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村里俩男孩因故意挑衅嘲弄他的女儿,被他两个女儿揍得鼻青脸肿,男孩父母找上门理论的时候,妻子女儿都以为会迎来他的责罚。没想到的是,职业的敏感和专业的素养,让他敏锐地意识到,两个闺女可能是有很高的摔跤天赋的。于是,他顾不上责罚,开始追问两个女儿,是怎么把对方打倒的?他耐心追问其中的细节过程,通过还原细节,他欣然发现,这是两个极好的摔跤苗子,也猛然醒悟,谁说摔跤冠军一定必须是男的?


电影中这样的细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这里面蕴含了非常非常重要的逻辑,那就是是爸爸的意志决定了两个女儿必须摔跤,去成全父亲的梦想呢?还是女儿的天赋才华被细心的父亲发掘后,父亲决定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帮助孩子,辅佐她们训练,想方设法去进一步挖掘其潜能,让两个有着出色天赋的孩子有机会在自己的肩膀上起飞?


我想,搞清楚这个先后逻辑,非常非常重要!这决定了谁是教育主体,谁是教育客体的关系。实事求是还原剧情,我们可以看到,决定摔跤事业是否传承下去的关键点,并不是父亲自己的意志,而是两个女儿在“打架”中表现出来的超常天赋能力。就像那些体校专业教练到地方学校招生时看到好苗子两眼放光,恨不能马上让孩子跟自己走一样,这两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极好的摔跤天赋,让曾经是一流国家运动员的爸爸两眼放光,孩子们的行为,点燃了爸爸的激情,激发了爸爸的梦想。

在之后的训练过程中,孩子是努力奋斗的主体,爸爸是督促其使用正确科学方法受训的客体。孩子们是场上落力的运动员,爸爸是制定方针和策略的教练。


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区别只在于,爸爸始终是理性的,有意识的,主动的一方,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曾为业内人士的他也看得到孩子们可以走多远。但是两个孩子是懵懂的,她们“身怀巨款”而不自知,她们只是无意识地表现了自己的天赋出来,她们是被动的,对爸爸的能力有多强,认知判断也都非常有限,她们那时候还不可能预见到自己将来可以走多远飞多高。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的身份其实已经不再仅仅是爸爸,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是爸爸,更大程度上说,爸爸这时候的身份变成了教练。

爸爸的角色可以是温柔的,慈爱的,呵护的,宽容的;但是教练不行,教练必须是科学的,冷静的,甚至必要的时候要变成无情的,不断给孩子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新目标,不断督促运动员去挑战新目标,适应新难度。欲戴金牌,必承其重,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训练场上,爸爸的身份和教练的身份是不兼容的。男主人公必须放下爸爸的温情柔爱,拿起教练的理性和冷静,督促,跟进,落实,从科学训练到科学营养,爸爸教练都亲力亲为,无微不至地精心打磨这两块璞玉。


这叫自私的父亲?自私的不是他,是那些还没生过养过孩子,或者生了孩子却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妻子或者保姆或者贵和不贵的各种学校老师的妄下断言的批评者们。作为剧中没钱把孩子送去专业培养机构却有能力亲自操刀的家长,这些人是没资格去批评他的。如果他自私,他只需要把这些女儿养到14岁,热热闹闹唱着歌跳着舞嫁出去就好;如果他自私,他没必要让自己同样疲惫的身躯每日清晨五点就不得不在闹铃声中醒来;如果他自私,他一个大男人大可不必忍受村里村外各种人的奚落和嘲笑;如果他自私,他根本不会为了买一只鸡和卖鸡的小贩讨价还价,在妻子的强烈反对声中亲自下厨烹鸡。促狭的人在这些细节刻画中看到的是父亲对自己理想的偏执,却没有注意到是他两个女儿首先表现出突出过人的天赋,没看到到他督促孩子时那种严格的自律,他绝不辜负每一天的踏实勤奋,没看到他眼光中的坚毅和冷静,没看到他无视闲言碎语的超强意志力,没有看到他舀鸡肉给女儿的汤勺里所承载的要努力托起女儿更美好明天的强大决心和殷殷期待。


这样的生活太残酷?对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孩子来说,也许是稍显残酷。但是对普通百姓的孩子来说,要想脱离本阶层惯性生活,要凭借实力走向金字塔尖,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身为曾经的全国冠军的爸爸,很清楚走到这一步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和努力。他曾是业内人士,他知道每一滴汗水的意义,所以,外人那些指指点点,百般不解,在他看来,都是云淡风轻。他目标清晰且唯一,他,他的妻子和孩子,甚至包括他的侄子等,他们全家人,调动所有能调动的一切资源为目标服务,全力以赴为目标而奋斗,这样强大的行动力和如此高度聚焦的顽强意志力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被摧毁?还有什么障碍不可以被跨越?


这样的爸爸太残酷暴力?我没看到他对两个女儿动粗,即便是两个孩子觉得太辛苦,开始故意各种暗地里反抗的时候,爸爸也是无奈地接受。但两个孩子去参加朋友的婚礼一天没训练的时候,爸爸穿过人群,那愤怒的一巴掌也是打到是男孩子的侄子身上,而不是女儿脸上。他不需要通过打骂孩子达到目的,他的威严都在充满坚毅的目光里,一个眼神就足够秒杀了。即便是成为全国冠军后大女儿误会爸爸技术落后了的时候,他内心非常难过,嘴上也没有多说什么,那深深凝视女儿离去背影的眼神,有落寞,更多的却是等待和信任。


孩子真的被残忍地剥夺了幸福的童年?什么是幸福?如果没有爸爸的训练,跟其他当地普通女孩子一样“幸福”地成长,这两个女孩的幸福能持续多久?14岁就被嫁给一个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男人那么幸福吗?成为生育工具,一辈子煮饭洗衣服被家务所困。在乡村终老那么幸福吗?相比她们后来的更宽广更高远的世界,更多的自主选择,更富足的生活,到底哪一个带来的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感更多一些?哪一种生活更有尊严?更有可能获得长远的可控的独立自由的幸福?人生的迢迢长路上,一小段的懵懂无知“很傻很天真”未来不可控的幸福,和一大段意识清醒前途明确独立有尊严的幸福,你选择放弃哪一段拿起哪一段?无视他们的现实生活和阶层位置,谈什么幸福童年,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矫情。


竣妈常常对人说,孩子小时候的学习,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家长的坚持就是孩子的坚持。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境界决定了孩子的境界,家长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人生固然是有无限的各种可能性,但是最终的选择却只有一种。既然选择了,就要风雨兼程,无怨无悔。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放到《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同样有效,每个人在里面都有自己的看点。我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是一个自身专业能力过硬,善于学习和思考的父亲,对孩子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尽我所能,忘我地牺牲,动用一切他能动用的力量去成全女儿,把女儿推向最高的世界舞台去成就自我。他顽强的意志力令我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父亲所能付出的最深沉最无私的父爱。站在一个长期关注家庭教育的全职母亲的立场,我无意去批判剧中爸爸的教育残酷与否,也不介意那个冠军的梦想到底是爸爸的还是孩子的还是他们一家人共同的,我愿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去思考——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冷静地观察过孩子的擅长和兴趣点,有的放矢,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风?我们有没有坚持学习和自我成长,有没有能力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推一把,成为孩子的助力和起飞的平台?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我们所给予孩子的帮助和信任是否相匹配?培养孩子,我们敢不敢跳出世俗的眼光特立独行?当孩子只是闪烁出朦胧光斑的时候,我们对孩子必将大放异彩有没有足够的信任和坚定的信心?当孩子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之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勇气不畏人言,坚定不移地陪着孩子一起走下去?面对误会、流言和各种鄙视,我们还能否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梦想,始终如一心无旁骛地往前走?

我想,这些问题,才真正值得我们这些家长通过电影拷问自己。


       更多更新竣妈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植竣妈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