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老师说】《摔跤吧,爸爸》: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梦想有错吗?

 百科知识大汇集 2017-06-03


导 语


今天,我给大家安利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我在2017年初知道了这部电影,可是一直没敢轻易向大家推荐,因为这部电影公映后引起了一些争论。大多数人印象里,父亲在努力赚钱养家,情感上却跟家人疏远,逐渐就成了一个被家庭边缘化的身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摔跤吧,爸爸》


看完我的感受是,这部电影会火,除了阿米尔·汗的魅力,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又一次戳到了中国观众的“痛点”——教育。从之前的“光宗耀祖”到“不输在起跑线上”,再到现在选择“爱和自由”还是“精英教育”的纠结...中国人的教育观念,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矛盾而多变的阶段。


很多人发出质疑,父母本不应该让孩子来完成自己未实现的志向,这样做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部电影本身是不是也变相地在提倡让孩子继承大人的志向呢?这部电影中很多细节和传递的观念,都在印证我的教育观念,正是我目前所思考的问题。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影片剧情——


阿米尔·汗扮演的男主人,年轻时获得了全国摔跤冠军,迫于生计,他被迫放弃了自己心爱的摔跤事业,也放弃了向世界冠军冲击的机会。他设想着把梦想寄托在未来的儿子身上,不料命运捉弄,却生了4个女儿,他的梦想渐渐熄灭。


就在这时,两个女儿把邻居两个大男孩狂揍了一顿,他恍然大悟,发现女儿也有摔跤潜质,感觉梦想被重新点燃于是他开始了对两个女儿的魔鬼训练:每天5点起床训练、剪去长发、穿男士短裤、吃运动营养餐。


虽然女儿不能接受和理解父亲的做法,但是迫于父亲的威严,还是乖乖每天进行大量辛苦的训练。很多人都是嘲笑他们,两个女儿开始抱怨、偷懒


此时,邻居家女儿出嫁了。在印度,很多女孩子十几岁就嫁给完全不认识的人,然后生孩子、操持家务。新娘很羡慕两个女孩:“你的爸爸正努力给你们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让你们拥有一个不一样的选择。”



两个女儿从此更加努力,参加摔跤比赛获得更多胜利,直到拿到全国冠军,进入国家队参加世界级大赛。最终,大女儿拿到了一个世界级的冠军。




网上一片争议:父亲让女儿去继承自己梦想的做法,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看这部影片之前,面对这样的争议,我也有同样的困惑。看完以后,我觉得父亲的做法值得我们尊敬和佩服!


01  善用天赋

其实,父亲不是一开始就下决心要女儿做摔跤运动员,父亲让两个女儿继承自己的志向是有一个前提——天赋。女儿正好有这方面的天赋,才加以对她们进行训练和培养。


02  双向实现

印度女性地位很低,得不到应有的尊敬,经常受歧视。两个女儿刚训练时,很多人都嘲笑讽刺,连母亲也说:“把女儿训练成摔跤运动员,将来还怎么嫁人呀?”父亲非常确定的回答:“我会培养出两个伟大的女儿,她们不需要被别人选,而是主动去挑选别人。”


让孩子成为摔跤运动员,不光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也是为了孩子。所以父亲跟女儿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父亲可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两个女儿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拥有更多选择权的人生。


03  深层价值

父亲在大女儿参加世界大赛前,对女儿说:“你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女孩子和所有轻视女性的人去战斗。”这把摔跤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一个无限的拔高,远远超出了竞技比赛本身,让人更加有力量去完成。


04  尊重信任

每一次孩子叫“爸爸”,我都能感受到孩子对父亲发自内心的尊敬、认同,她们愿意接受父亲的引领。虽然两个孩子一开始不理解父亲,但发现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她们心甘情愿接受训练,动力不仅仅是父亲的督促,大部分还是因为自己内在的自驱力。



那么对于备受争议的父权和父爱,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父权:父亲只是用女儿来实现自己的志向

父爱:父亲能真切考虑到女儿的感受和想法


但“权”和“爱”,内核是完全不同的。最本质的区别,前者有着无穷的控制欲,和失去子女依赖自己的恐惧;后者是父母无论严格、宽松,最后都懂得放手,懂得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分离”。这两种感情,偶尔会有相似的行为表征,如父母常常挂在嘴边,却最为儿女痛恨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家长可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但如果孩子不喜欢,也真不是这块料儿,家长就要立马停止,让孩子追求其他的方向。最怕的就是家长把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又不顾及孩子感受,导致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完全不会产生内部动机,这样不光孩子累,家长也累,那时候就会陷入一种无论怎么做都错的地步




还有人这样解读:这部电影中,父亲要求女儿必须获得金牌,这种做法其实是在物化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赢得比赛的工具。但我觉得,就算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赢,也要看看为什么让孩子要赢。


父母要关注,孩子有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怎么说都是一个有优势的选择。虽然我们提倡享受过程,但比赛本身就有胜负之分,特别是在有可能获得冠军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应该坚定地鼓励孩子追逐冠军吗?


中国人对金牌的执念是在北京奥运会拿过世界第一以后才慢慢消退的,这几年我们对大型的运动会的关注度明显降低了。就像去年,傅园慧在奥运会后接受采访说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体育的价值不仅仅是输赢,还要享受整个比赛的过程。



尹老师说

其实,判断一个事情的是非,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必须要看到背后的初心和动机。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说“让孩子继承我们的志向”是对还是错,如果只是一己私欲,说的天花乱坠也白搭,孩子会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如果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为了成就孩子,就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同和理解。你们觉得呢?欢迎大家后台与我互动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