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敦煌】敦煌雷音寺溯源

 阳关残雪 2017-06-02

敦煌雷音寺溯源记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  撰文


《法苑珠林》曰:“西方有八神,相貎狰狞,身被金甲,手持宝刀,名曰金刚,尝世尊说法于雷音寺。《渊鉴类函》卷三百五十三《居处部·《佛寺二》转引“雷音寺”一名早在唐高宗时已传入东土。至清代,敦煌始有雷音寺故址在莫高窟《甘肃通志》(乾隆元年成书十二“雷音寺,在沙州卫(今敦煌市)城南三十里,即千佛洞。创始未详。有断碣云唐年(年号数字剥落)重修,疏岩凿石,佛龛层叠,塑像绘画以数万计。明时回人蹂躏,佛像毁,龛为沙掩,画壁犹存。今人民繁庶,道人等疏爬始见。每年四月八日香火甚盛。《清一统志》卷二百十三《西域图志》卷二十亦略载之。)盖明末清初,敦煌—瓜州一带为哈密伯克领地。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哈密伯克额贝都拉将此地进献清朝,其原有民户撤回哈密,此地空虚。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从西北56州县移民2400余户来敦煌。移民见莫高窟寺院残破,予以重修。因不知其旧名,乃取名“雷音寺”。则莫高窟雷音寺之名当起于雍正之世。

194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44年2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罢废莫高窟雷音寺,就其址设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89年,敦煌市佛教协会谋建雷音寺,鉴于莫高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且于1987年12月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则莫高窟区域不可再建佛寺。故敦煌市佛教协会于1989年在敦煌城南重建雷音寺,1991年6月落成开光,即今敦煌城南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北端之雷音寺是也。

《甘肃通志记莫高窟雷音寺创始未详”。然据莫高窟洞窟题记及敦煌遗书考之,其前身始为西晋之“仙岩寺”。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北壁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墨书《莫高窟记》云:“秦建元之世,有沙门乐僔仗锡西游,至此巡礼,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僔师龛侧又造一龛。伽蓝之建,肇于二僧。晋司空索靖题壁号仙岩寺(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西晋敦煌龙勒龙勒县,即甘肃敦煌市阳关镇),著名书法家。幼年入太学,历仕州别驾、驸马都尉、雁门太守、关内侯、荡寇将军、散骑常侍等,享年六十五岁。卒后追赠司空、安乐亭侯)。自兹以后,镌造不绝,可有五百余龛。


仙岩寺是莫高窟早期佛寺,也是莫高窟洞窟的管理者。隋唐时代改名“崇教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智嶷传》载:隋仁壽三年(公元603年)勅诸州造舍利塔。诏送舍利于敦煌崇教寺。又莫高窟《李君修慈悲佛龛碑》载:“遥自秦建元之日,迄大周圣历之辰,乐僔、法良发其宗,建平、东阳弘其迹,推甲子四百他岁,计窟室一千余龛。今见置僧徒,即为崇教寺也。”),依旧行使莫高窟洞窟管理之责。此寺,五代时改额“大圣仙岩寺”

敦煌遗书P.2963号《净土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下》末题:“时乾祐四年(公元951年)岁次辛亥,蕤宾之月蓂凋十三叶(五月二十八日),于宕泉大圣先岩寺讲堂后弥勒院写,故记。”此所谓“宕泉”,今名“大泉”,即今莫高窟前河流。“大圣先岩寺”,即“大圣仙岩寺”,亦即西晋、北朝之“仙岩寺”。后至元仁宗时改名“皇庆寺”(见莫高窟《重修皇庆寺记》)。

据上所述,近年移建于敦煌城南之雷音寺,可追本于西晋之“仙岩寺”,历十六国、北魏、西魏以迄北周;隋、唐则名‘崇教寺’,五代及宋名“大圣仙岩寺”,元、明则为“皇庆寺”,清代始名“雷音寺”。时异世迁,兴隳有间,寺名迭替,址有迁移,而终得传呗十余朝代、继薪千七百余年,亦可谓源远流长、光前裕后矣!古云敦煌“善国神乡、福德之地”,今犹允称斯言也。  



来源:敦煌市雷音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