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月的诗译文赏析要四首和关于荷花的诗译文赏析要四首

 8023姝J 2017-06-02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连绵无尽与天相接的荷叶一片碧绿,与太阳交相辉映的荷花格外红艳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小嫩的荷叶才露出一点儿尖角,早就有蜻蜓驻立在上头.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①一色裁,
  芙蓉②向脸两边开.
  乱③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王昌龄集》.
  【注释】
  ①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②芙蓉:即荷花.③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