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 例血涂片查到恶性疟原虫各期形态的报告

 开心100mm05xkw 2017-06-02


多年来, 国内有关间日疟原虫多形性报道很多, 包括多重感染, 多核, 条带状滋养体, 成熟裂殖体较小, 裂殖体数量少,配子体比例较高等非典型形态特征。 但对于恶性疟原虫形态研究的报道较少, 现将 1 例少见的血涂片恶性疟原虫形态观察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 江××, 男性, 52 岁, 福建建瓯人, 在缅甸打工, 2005年 7 月 30 日回国, 8 月 17 日因发热伴呃逆乏力 10d, 经建瓯市中西医院就诊, 后转入市立医院, 入院时查体:T39.6℃, P81次/ min, R22 次/ min , Bp92/63mmHg , 巩膜轻度黄染,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罗音, 巴彬斯基(Babinski)征和脑膜剌激征阴性, B 超:多发性肝脓肿, 脾肿大, 胸 片正常, 血常规PCT3.7×109/L, Hb121g/ L, WBC8 .4 ×109/L。 采患者静脉血, 在做血生化检测同时制作疟疾血片, 瑞氏染色, 镜检疟原虫。 根据临床症状及血中疟原虫形态, 确诊为恶性疟。 即给予蒿甲醚片 600mg , 5d 分服, 病人很快康复, 出院 1 个月后随防, 未复发。



2 结果



形态描述

2.1 宿主细胞 

一般形状规则, 圆形, 颜色正常或略深, 被寄生的红细胞通常不胀大, 有些有缩小迹象。


2.2 滋养体

2.2.1 早期的滋养体 

为一个纤细的环状体(图 1 -1), 此病例这种环状体数量极少。

2.2.2 中期滋养体 

环较大(图 1 -2), 有的环纤细, 有的环略粗, 很多的在环内出现一个大的空泡, 有的环状体有 2 个核(图1 -3), 有的虫体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有的甚至似突出于红细胞边缘之外(图 1-4)。 有一些滋养体在感染的红细胞内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和细条带状的滋养体(图 1 -5), 此种细条带状滋养体在文献中曾有描述, 但国内则少有报道。 恶性疟原虫的细条状滋养体与三日疟原虫比较相似, 应注意进行鉴别。

2.2.3 晚期滋养体 

通常占宿主细胞的 2/3 , 胞浆致密, 许多的出现细小空泡, 宿主细胞着色较深, 趋向收缩(图 1 -6、图 1-7)。

2.3 裂殖体 

虫体占宿主细胞的 2/ 3 到全部, 有的有小的空泡, 疟色素黑褐色, 集中成一团(图 1 -8), 少数分成二团(图 1-9), 核开始分裂, 成熟的裂殖体通常含有 16~ 24 个裂殖子(图 1-10)。

图 1 血涂片中各期恶性疟原虫, 瑞氏染色(×1000)

 1-7:滋养体(1-3 相当于环状体); 8 -10:裂殖体; 11-12 :多重感染; 13-14 :未成熟配子体; 15 :雌配子体; 16:雄配子体

2.4 多重感染 

从早期滋养体到裂殖体都可见在一个红细胞内有两个疟原虫感染的现象(图 1-11、图 1-12)。


2.5 配子体

2.5.1 未成熟配子体 

从类似于晚期滋养体的形状逐渐发育成腊肠形或新月形, 核染色逐渐移向中央, 周围有许多点状疟色素颗粒围绕(图 1 -13、图 1-14)。

2.5.2 雌配子体 

呈新月形, 核位于虫体中央, 着色深, 有小杆状黑色疟色素颗粒围绕(图1-15), 疟色素较集中于核的周围。

2.5.3 雄配子体 

形状类似于雌配子体, 但趋向腊肠形状,核疏松, 分散于胞浆中, 因此虫体中央被染成呈砖红色, 朝两端逐渐变蓝, 小杆状黑色疟色素颗粒比雌配子体更分散(图 1-16)。



3 讨 论



采外周血制作血涂片, 进行形态观察, 是疟疾病原学诊断的主要手段, 掌握好各种疟原虫的形态鉴别特征, 对正确诊断疟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的 1 例恶性疟疾病例, 其血片有多期的恶性疟原虫, 较为少见。


血涂片通常采用未梢血(耳垂或指端)制作, 但许多医院为了方便起见, 在临床检验中有时用采集来的静脉血制作血涂片, 瑞氏染色, 本报告的病例即属此类。 对于恶性疟患者,一般认为在外周血的血膜上很少能看到比中期滋养体更成熟的无性期疟原虫, 除非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才可见到, 本例患者镜检薄片中, 查到了多期恶性疟原虫, 是否由于本例是由静脉血制作的血片, 而非使用未梢血, 才出现了多期疟原虫,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恶性疟原虫在出现较为纤细的环状体和有配子体时, 其形态能与其它疟原虫进行区分, 此外, 恶性疟原虫的晚期滋养体形状与间日疟、三日疟也有较大的不同, 能够作为鉴别的依据。 但是由于在自然感染时, 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一般要到原虫血症开始后的 8 ~ 10d 才出现, 它们在内脏器官发育, 未臻成熟期很少在外周血循环中查见。 而有许多病例在原虫血症出现的几天内就到医院就诊, 如果无上述的典型形态, 就不易与其它类型的疟原虫区别。 


目前, 很多有关间日疟原虫多重感染、多核, 成熟裂殖体较小等非典型特征的报道, 使得这些原来可作为恶性疟鉴别诊断的特征现在必须与间日疟进行区分, 此外, 恶性疟的细条状滋养体与三日疟原虫极其相似,也容易混淆, 因此, 作者认为, 对鉴定疟原虫种类有困难时, 可进一步采用基因分型方法等分子技术加以区分。

来源:我爱寄生虫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