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视线】《镜子》里的一切痛苦皆因为缺少了它——尊重孩子的五重境界

 长沙7喜 2017-06-03


周六下午,打开了收藏多天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躺在沙发上流着眼泪看完。


好几天过去了,影片里孩子声嘶力竭的叫喊声、父母伤心压抑的抽泣声,总在耳边回响。


那一个个硝烟弥漫的家庭、一颗颗破损受伤的心灵——在痛苦挣扎,为什么本该是温暖港湾的家却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战场?


谜底藏在孩子们为父母朗诵的诗《镜子》里:“我是一个机器人,只要输入程序我就会照做。曾经,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人……”

 

透过这短短的小诗,我们看到了痛苦的家庭里,缺少了一样最最重要的东西——尊重!为人父母者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能动的人给以充分的尊重。

 

影片结束,孩子们从教育机构回家,问题却没有就此解决,痛苦还在各个家庭中持续。父母的尊重,来得太晚。尊重应从小就做起。

 

其实,许多时候,父母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着尊重孩子的过程。尊重,将经历五重境界。


【教育视线】




 


一位台湾作家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非常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去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这位母亲便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的物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五颜六色那么多,为什么女儿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来为女儿系鞋带,偶然间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景象:眼前一片胡乱,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在那一刻,母亲恍然大悟,于是便抱起孩子,快步走出了商店。从此,即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时,她也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或扛在肩上。

 

也许,正是从这位台湾作家的文章中,我们明白了“蹲下身与孩子一般高”的非凡意义。

 

在蹲下倾听的过程中,孩子会看见父母眼眸中的自己,感受到流淌在父母眼眸中的满满爱意。并在父母倾听自己心声、双目长久对视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了自己的存在感。“我跑到爸爸妈妈的眼睛里去了,他们好爱我啊。”

 

所以,蹲下身去倾听孩子,是我们与孩子相处中最美的姿态,它会改变亲子关系,使孩子与我们变得亲密无间,经常这样做,我们必会迎来父母职业生涯中的幸福起点。

 

所以,大人对小孩子的尊重,从蹲下身去、微笑倾听开始。这是尊重的第一重境界,会更好帮助孩子形成自我存在感


尊重第一重境界:形





 


一次一群周岁左右的小娃娃们在进行爬行比赛。当主持人宣布开始后,爸爸妈妈在小娃娃们面前运用着各种东西,吸引着孩子向对面爬去。可是,这群小娃娃们就是不听大人们的使唤,有的原地不动,有的向反方向起点爬去,有的索性站起来,还有的娃则哇哇大叫表达自己的反抗,场面看起来有点混乱无序。当第二次开始爬行时,场面明显好转,娃们开始有方向有序地往对面爬去,很快,就决出了胜负。

 

为何两次不同效果?大家反思,第一次主持人喊开始时,父母们已经准备好,可娃们没有准备好啊。娃们不知道大人要干什么,有的本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被大人突然打断了,难怪要生气要不听话啊。等到第二次比赛时,娃们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了解了大人的动机,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就能完成父母的要求啦。

 

在生活中,年幼的孩子总是在父母的指点下慢慢成长,父母的这些指点不是一下子就在孩子身上发挥效用的,它需要父母的预先告知,给与孩子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再通过孩子一段时间的内化,充分理解后,来主动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往往父母这样的预先告知,会带给孩子较好的自我效能感。

 

其实这样的案例,生活中比比皆是。

 

如当双休日有活动,不能陪伴孩子时,告知晚了,孩子心理上就会接受不了,表现得难受甚至生气。后来如再发生此类事情,就会尽早告诉孩子,给以孩子充分心理准备,让他消化此事,并有充分的时间调整自己的活动安排。

 

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孩子,成人之间也是这样,预先告知,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因为人际关系带来的不良摩擦。

 

所以,预先告知、慢慢等待,这就是尊重的第二重境界,会更好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


尊重第二重境界:知





 


人说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人总有情绪,小孩子更是难免。例如孩子经常会回来向父母抱怨,今日谁谁打我了,老师还批评了我。大一点的孩子则会抱怨,今日某老师拖课了,害得大家下课水都没喝成,又上课了;今日老师在课上一直叫我们做作业,许多知识也不讲给我们听,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抱怨在孩子身上真是司空见惯。

 

本周自家孩子打电话向我抱怨,说学校的课程安排得有点奇怪,有两天下午空在那儿,到周五下午大家都要回家时段,老师则又安排上了。我接口说是啊,怎么这样啊,要不和老师交流一下吧。结果孩子说,啊啊,算了算了,估计老师没有空,调配不过来,晚就晚点吧。呵呵,有趣吧,事情就这么过了。

 

而以前,我会说,孩子,你不要光想着自己,要理解老师,可能老师忙不过来吧。得,孩子立马火冒三丈,为什么你能理解老师就不能理解我啊,我们不要回家吗。接着,彼此沉默,然后等着“时间”再来“抚平”彼此心中的“创伤”。

 

我们思考,孩子并不比我们成人愚笨,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只是孩子的情感上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他需要发泄,需要倾诉。这时候,作为父母,那就要做到接纳,看见孩子的情绪,理解他,共情他。许多时候,我们只需说“是吗?”“这样啊?”“妈妈理解你!”等等这样的语言去共情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倾诉收到了效果,情感得到了满足,从而形成了一钟自我悦纳感,重新变得快乐起来。


许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当我们尝试做孩子的情感垃圾桶,会比我们费劲心力表达出来的大道理,往往管用得多。

 

所以,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看见情绪、接纳共情。这是尊重的第三重境界,会帮助孩子更好形成自我悦纳感。


尊重第三重境界:情





 


植树节来临,孩子们提出要在幼儿园里种下小树,为幼儿园增点绿。开始,老师们自己商量,我们种什么树好呢?后来,老师想,既然是孩子提出的,我们就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商量吧。孩子们看到老师询问他们,开心极了,有的说要种椰子树,有的要种苹果树......虽然每个人的意愿大都不同,但都想种果树,等到秋天的时候能品尝到好吃的果实。后来,大家通过了收集资料,排除了椰子树,(大家说它是生活在很热的地方,我们这儿估计长不成。)选择了苹果树。

 

当老师为孩子们去取苹果树时,园林工人告诉老师,苹果树在我们这儿也不容易成活,建议改种桃树。怎么办?当时老师就想一个人决定了,可是一想不对啊,这样不尊重孩子啊,好好的苹果树怎么会变成桃树呢?就回来与孩子们再次商量,最后在大家的意愿中,种了橘树。再后来,因为有了前期的讨论参与,以及老师所给予的充分尊重,孩子们每天都会去给树儿浇水,观察它,呵护它。老师说,孩子对身边的植物从未投入过如此大的热情。

 

听完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谢这样的老师,不仅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征询孩子意见。而且当计划有变时,老师能再次与孩子商议,使孩子们深深喜欢着班级的老师,产生了集体归属感,才有了后面对树儿的坚持精心照料。

 

所以,我们需要与孩子平等对话、商量沟通,这是尊重的第四种境界,这种尊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心归属感。


尊重第四重境界:言





 


某饭店,四位妈妈带着四个孩子点餐。有一个孩子提出要吃披萨,结果其他三个孩子也要吃。三位妈妈犹豫了一下,明知这里的披萨没有必胜客好吃,但还是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尊重了孩子的点餐选择。还有一位妈妈呢,则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告诉孩子,这里的披萨一点儿也不好吃,下次我们到必胜客吃哦。就这样,这个孩子眼睁睁地看着三个同伴有滋有味地吃着披萨,一脸懊丧----难道我连自己的味觉体验都需要妈妈来包办代替吗?

 

这样的镜头熟悉吗?回想以前,自己也做过那第四位妈妈,用自己的意愿控制着孩子的意愿,用自己的价值观代替着孩子的价值观。如今想来不禁汗颜。

 

想起一朋友,生一男孩,每每上街购物,都为孩子自己拿主意,在玲琅满目的商品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鞋子、玩具、甚至图书,让孩子从小就在自主选择中形成自我价值观。

 

这就是智慧的妈妈,给与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做主的机会。在孩子自主选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家长身上那清晰分明的界限感——因为衣服与鞋子是穿在孩子身上的,我们仅仅只需要提出建议而已。

 

在这纷繁复杂的生活里,到处存在着选择。上饭店吃什么我们需要选择,买衣服挑选哪一件我们需要选择,上幼儿园哪家好我们需要选择,找工作哪项工作更适合我们需要选择.......许多时候,真需要我们集聚一双慧眼,带着一颗慧心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人、事、物、或者某一个方向,所以明确界限,从小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尊重的第五重境界,是在孩子的行动上尊重他们,明确界限、自主选择,帮助孩子形成自我价值感


尊重第五重境界:行




转眼之间,十七年过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主人手足无措了,他们将我所有的程序全部删除一空,无论好坏。”家庭教育记录片《镜子》里孩子们这样朗诵。

 

这是孩子们感染了病毒吗?是他们突然有了自己的感受吗?哦,不,只是因为这些感受因为缺乏父母的尊重,来得太迟太迟!让我们大声告诉自己,爱不是控制,爱是尊重!

 

诗人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他不属于你。所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希望他达到的样子。让我们从尊重开始!




以爱孩子为名,反思自己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