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令人愤慨的清朝科考舞弊案:三千两白银进前20名,八千两双保险

 老刘tdrhg 2017-06-03

1873 年《伦敦新闻画报》插图,北京贡院,参加会试的学生

康熙五十年(1711)的江南乡试,发生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科场舞弊案。此事引起了江南士子的极大愤慨,主考官左必蕃,副考官赵晋,接受了扬州盐商的巨额贿赂,录取了5名啥都不会的纨绔子弟。这次乡试,整个江南上榜的才有13人,扬州盐商之子就占据5个席位。最终导致考生情绪失控,抗议游行,并跑到科场,将“贡院”二字改为“賣(卖的古体)完”,用以形容这录取名额就是卖的。

此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引起了一些正直之士的愤慨。扬州的考生情绪更是激动,秀才们已经聚集起来,跑到左必蕃的生祠,把祠堂给拆了。秀才都造反了,可见情况的恶劣。经由苏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的秘密上奏,此事被康熙知晓。曹寅上奏说,传闻榜上不通文理的甚多,属于那种写文狗屁不通的占据了几个耀眼的位置。康熙震怒,下令彻查。

经查,被拆了祠堂的左必蕃的确是冤枉的,搞事情的是副考官赵晋。左必蕃未必不知道情况,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赵晋就嚣张多了,与几个负责人与盐商的子弟串通舞弊。譬如考生吴泌,乃是盐商吴荣赞的儿子,先拿出3000两白银贿赂考官,约定最少能进前20名。他自己写文章水平差到吃屎,因此又拿出了5000两白银找人代考,这一下就花了8000两白银。同样这么干的,还有程光奎、徐宗轼、马士龙、席玕,均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秀才们送考官一副对联,“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左必蕃是个瞎子,看不见舞弊的;副考官赵晋就敢闯,什么钱都敢收。所以就属赵晋死得惨,眼见要被斩首,干脆自己吊死在了扬州狱。参与徇私舞弊的房考官王曰俞、方名、苏埙等人,均弃市。主考左必蕃也是有罪的,的确是秀才们高呼的“有眼无珠罪”,名曰失察,被革职了,这种事对于官员的处罚不可谓不重。

康熙朝科场案只是冰山一角。有清一代科场舞弊屡禁不止。譬如咸丰八年(1858),又发生了顺天府戊午科场案,起因是一个唱戏的票友居然高中,皇上下令追查。这位票友在狱里死了,结果在检查中发现,这次考试乌七八糟,中举的试卷中,竟然有50多个写得如狗食一般,有一人居然有300多个错别字。这显然也是贿赂考官,钦定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上榜的案子,考官们同样被斩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