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无完人

 红谷斋主人 2017-06-03

《庄子》优游自得的哲理

 

《杂篇·卷九·第二十七·寓言

 

(峻岫)

引言:这是《庄子·杂篇·寓言》一章。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托物以言理。庄子善用寓言,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寓言。《庄子》为什么特别重视寓言呢?他说:“寓言十九,重言七十。”寓言,利用假托和拟人的手法讲道理,“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所以说出来的道理,令人信服。《庄子》所说的“重言”是指,耆艾之类人物的话,人重言重,十分之七,让人相信。剩下的三分,不免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认识,各取所需。《庄子》还说到“卮言”,卮是酒器,但是“卮言”不是“酒话”。而是说“酒器”倒满了酒,就说酒满了,没有满,卮就仰面朝天。因此“卮言”就是大实话,老实话,也叫“无心之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说老实话的人,不编造,不胡诌,因为他不想编造,不想胡诌,不想欺骗,该怎样就怎样。人只有“随日新之变转,合天然之倪分,故能因循万有,接物无心,”才能“穷造化之天年,极生涯之遐寿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影子的外围问影子:你先前低着头,现在仰着头;先前束着发髻,现在披着头发;先前坐着,现在站着;先前行走动,现在停下来,飘忽不定地样子,你到底在干什么?影子回答:它就是随意动动,自己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人是会变化的,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是六十岁后的孔子对?还是五十九年的孔子都错了?天下,没有谁一贯正确,没有谁不犯错误,没有谁是真理的化身。“六十而化”,就是六十年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固步自封,绝不停止追求真理的步伐,总是与时俱进,总是不断的总结经验,改正缺点和错误。人要不要说话?当然要说话。要不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主张。当然是要的。但是“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事物总是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变化着。很多时候,你的主观想象与客观实际是不一致的。主观想象与客观事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所以说在主观思想与客观事实没有统一起来的时候,就要“无言”。“无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武断,不主观,不妄加猜测,不妄下结论。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因此孔子才会不断的否定自己,只有不断的否定自己,才能不断的弃旧从新,不断的充实自己,保持激情,保持活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势头。

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又是一般的、普通的。对于人来说,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偶然的。对于人生而言,很多事情,是早已经注定的。这不是宿命论吗?这不是宿命论。认为命运有神佛来安排,才是宿命论。大致而言,作用于人的因素有三个:先天、教化、和主观努力。“先天”的因素就是“命运”。比如“基因”不由得你来选择,家庭环境不由得你来选择,你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也不由得你来选择。鬼使神差也好,命运安排也罢,都是无法改变的。教育只能起到教化的作用,引导的作用,教育仅仅是有可能把人培养成有用人才,不能保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有用人才。主观努力当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然而“主观”常常受制于“客观”,常常受制于“先天”,常常受制于受教育的程度。因此《庄子》认为最好的选择就是因其本静,随性定之。“人无完人”,人应该做一个普通的人,做一个实在人,与时俱进,随时而化的人。

 

寓言十九,(“寓”就是托物言志。“寓言”就是用假托和拟人的手法来讲故事,阐述道理。所谓“寓言十九”意思是“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托物言志,十分之九的,会被接受。)重言十七,(所谓“重言”就是老者之言,有地位人的言论。他们的话十句,七句大家可以接受。)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卮,是酒器。日出,指新的一天。酒满了就溢出来,酒杯空了就仰面朝天。早晨天就亮了,夜晚天就黑了。“卮言”就是大实话,老实话,也叫“无心之言”。夫卮器,满即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言,而随人从变,己无常主者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十句有九句可信,可接受,是因为,它没有说你,也没有说我,而是说“外事”,假托张三、李四,甚至是狐狸鬼怪,讲遭遇,说报应,谈下场,让你产生联想,启发你思考。)

亲父不为其子媒。(老子是不给自己的儿子说媒的,那是因为当局者迷。老子不能客观的看待儿子,也不能客观的看待人家的女儿,必须借别人之口说出来,才有可信度。其实媒婆那张嘴,更不可靠。添油加醋,天花乱坠,是媒婆保媒惯用的伎俩。)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自己夸奖儿子,不如让别人来夸奖。即便老子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的儿子,人家也不会相信。)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人还有一个大毛病,与自己想得一致,就是对的,与自己想得不一致,就是错的。赞成自己的,就是好的,反对自己的,就是坏的。)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耆艾。(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所谓“重言”就是这些老者说的话,他们说的话,只有十分之七被人相信。还有三分,人们不愿意相信。因为没有假拖,没有比附,听者往往对号入座,不免各有取舍,各有保留。因此就会“迷执同异,妄见是非,同异既空,是非灭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老年人经历得多,经验多,教训多,所以就会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不停地念叨,所以称之为“重言”。)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没有先人的教诲,不接受先人的经验教训,不尊重先人,就是没有人道。)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没有人道,不接受先人的经验教训,就是“陈人”。“陈人”就是旧人,穿新鞋走老路的人,抱着老观念,老思想不放的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说老实话的人,不编造,不胡诌,因为他不想编造,不想胡诌,不想欺骗,该怎样就怎样。人只有“随日新之变转,合天然之倪分,故能因循万有,接物无心,”才能“穷造化之天年,极生涯之遐寿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不用多说话。事物总是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变化着,大多数情况下,你的主观想象与自然规律是不一致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故曰:“无言。”(所以说要“无言”。“无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武断,不主观,不妄加猜测,不妄下结论。)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不主观,不武断,不猜测,总是实事求是。话虽然出自我的口,但是因为事实如此,客观如此,真相如此,说与不说,事理都摆在那里,因此与没有说什么差不多。)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你认可也好,不认可也罢。事实就是事实,谁都无法改变。)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固执己见,还是那样的;不固执己见,仍然是那样的。)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承认不承认,都是那样的;赞同不赞同,都是那样的。喜欢不喜欢都是那样的,同意不同意都是那样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律,都有他的法则。水到才能渠成,火候到了才能揭锅。善人善事,世代传扬;恶贯满盈,自取灭亡。)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是铁的规律,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切事物都按照它自己的规律运动着,发展着,产生着,消亡着。)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不说假话,不说违心的话,不说违返天理的话,如此方能长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万物都有它的起源,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虽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又不停地转换,变化,循环往复,不受任何人控制,不受任何人支配,这就是自然均衡。自然均衡,就是“天”的分际。)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庄子对惠子说:孔子活到六十岁,六十年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头认为是对的,后来又认为是错的。那么是六十岁后的孔子对呢?还是五十九年都错了呢?)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惠子说:孔子“励志勤行,用心学道,故至斯智,非自然任化者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求知不停顿,能随时间而化;不断接受新事物,就能随时间而化;不断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就能随时间而化。“年六十,而知五十九年非”,是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否定自己才能进步。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就不能进步了。)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庄子说:孔子随时任物,而不造言,精神大不如从前了,不必再妄自评说了。)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孔子说过: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灵性以全生。任随自然,回归本性,而不是什么勤志役心,乖于造物。只有这样,发出的声音才合于乐律,说出的话语,才合于法度。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如果把利与义,摆在人们的面前,从而来分辨好坏,是非,只能让人口服,而心不服。)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蘁” 逆也。如果要使人心服,而不敢违逆,还要因其本静,随性定之,故定天下之定也。使人心服,必须合乎规则,合乎规律,合乎天道,合乎人心。在这一方面,无论是孔子还是庄子,都没有真正做到。所以要时时修正路线,革故鼎新,不断地求索,不断的前进。)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锺不咱,吾心悲。”(曾子第二次出来做官,心情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当年收入微薄,但是父母在世,能够赡养父母,所以觉得很快乐,如今收入丰厚,却不能赡养双亲,所以心里很悲哀。“三釜”,“六斗四升曰釜。六斛四斗曰锺。”[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曾子两次做官前后收入有极大地悬殊。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弟子问孔子:像曾参这样至孝的人,是不是可以说,他是不牵挂俸禄的人呢?)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锺,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曾子看重的不是收入的多少,而是心情是否愉快。收入少,可以赡养父母,所以心情愉快。收入多,吃不愁用不愁,可是父母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岂不是很大的悲哀,钱再多又有何用。)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颜成子游,东郭子綦的弟子。东郭子綦“居在郭东,号曰东郭,犹是《齐物篇》中南郭子綦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颜成子游对他的老师东郭子綦说:自从我听了你的话,一年返归质朴,两年顺从世俗,三年豁然贯通,四年与物混同,五年神情自得,六年灵会神悟,七年融于自然,八年忘掉生死,九年之后便达到了玄妙的境界。)生有为,死也亏。(活着就有所作为,死了完蛋就是了。)公以其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生命的终结,有其内在的原因;生命的产生,却是因为产生阳气,然而却没有什么显明的迹象。)而果然乎?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如果你真的这样认识人的生与死,那么生与死,又何妨;又有什么不适宜呢?)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天有日月星辰节令的变化,地有东西南北,高原平地的划分,你说住在哪里最好?住在那里最合适?)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你懂得生命的意义吗?懂得活着的价值吗?懂得什么是命运的安排吗?懂得生命的终结意味着什么吗?)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不知道生命的起源,怎么能说命运的安排呢?)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有时候生命跟外物形成相应的感召,能不能说是鬼神主使的呢?)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有时候生命不能跟外物相感召,是不是说,没有鬼神驱使呢?对于人来说,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来自于偶然,很多事情,是早已经注定了。作用你人生的有三个因素:先天、教化、和主观努力。“先天”的因素就是“命运”的安排。比如“基因”不由得你来选择,家庭环境不由得你来选择,你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开始接受教育,也不由得你来选择。鬼使神差也好,命运安排也罢,无法改变。教育只能起到教化的作用,引导的作用。教育仅仅是有可能把人培养成有用人才,不能保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有用人才。主观努力当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然而“主观”常常受制于“客观”,常常受制于“先天”,常常受制于受教育的程度。因此《庄子》认为人必须因其本静,随性定之,必须随遇而安,必须接受命运的安排。)

众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而今也被髮;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罔两,影外微阴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罔两问影子:你先前低着头现在仰着头;先前束着发髻,现在披着头发;先前坐着,现在站着;先前行走动,现在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景曰:“搜搜也,奚稍问也!予有而不知其所以。(影子回答:我就是这样地随意运动,有什么好问的呢?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是随遇而安,随缘而化,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超越现实条件与历史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你为什么能成为商人?有你的道理。你为什么成为文学家,有你的道理。适用于你的,不适用于他;对于你非常容易的事情,对于他来说难于上青天。这一切谁能说得清楚?)予,凋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人人相似,人人都不同。一个教官的弟子,出将军,也出军士。一个班上的同学,出贵人,也出贫妇。)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尽管阳光普照,日月同辉,雨露同沾,有人为阳,有人为阴;有人强势,有人懦弱。有人出人头地,有人默默无闻。)彼吾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有待者乎!(你能期待什么?你能依赖什么?)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机会来了就是来了,机会去了就失去了。暂时处于强势地位,就是处于强势地位;暂时处于弱势地位,就是处于弱势地位。人生变化不定,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阳子居,姓杨,名朱,字子居。阳子居,与老聃,“邂逅逢于梁宋之地,适于郊野而与之言。”[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半路上,老子仰天长叹:当初我把你看作可教之人,如今看来,你不是个可教之才。阳子居不回答。人是变化的,时事更是变化的,随着变化而变化,就是可造之材,不知变通,就不是可造之材。阳子居能说什么呢?)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閒,是以不敢。今閒矣,请问其故。”(阳子居恭敬有礼,适时而问。)老子曰:“而雎雎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睢盱,躁急威权之貌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老子说,你一副跋扈的样子,骄傲的样子,很难与人相处的样子,过于洁白,好像总会被污染的样子,德行高尚,生怕有什么不足的样子。还有什么好教的呢?)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阳子居听后,脸色大变,羞惭不安。愿意接受老子的批评。)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阳子再次回到沛地的时候,旅社的男女都来迎接他,伺候他,礼让他,躲避他。等到他离开旅店的时候,旅舍的客人已经跟他无拘无束,争席而坐了。人不要卖弄权势,不要自觉高人一等,不要自命不凡,自命清高,自以为了不起,不要自以为白璧无瑕,一尘不染。太完美了,就是不完美。你与旁人没有什么不同,否则你就是不可教之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