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让孩子玩手机他就跳楼?我给儿子定下了这样的手机使用家规

 陪着养图书馆 2017-06-03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

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原住民,我们的孩子势必逃不开手机和网络,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趋势具有比我们更好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手机就像一扇门,孩子打开它,通向的是经由互联网连接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很精彩,却有好有坏,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呢?


文/喵喵蓝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壹父母”(ID:loveyifumu)


5·20的北京,处处洋溢着爱的气息,天气仿佛也感染了表白的热情,气温一路飙升至30度以上。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四肢冰冷,手脚发麻。


这一天,朋友告诉了我一个确切的消息:前些天传言的理工附中一个初中孩子跳楼的事情,是真的。


比传言更让人感到心痛的,是孩子跳楼后的两天,妈妈也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又一个悲剧!


朋友说,在孩子跳楼的前一天,爸爸由于他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收了他的手机,孩子索要未果后,选择了跳楼。


又一个因为手机引发的悲剧!


就在一个月前,一条视频刷爆了微信:一个10多岁的孩子躺在地上,孩子的父亲哭得撕心裂肺,双手毫无意识地在孩子的头上和身上摸着、拍着。


据报道,事情的起因是儿子总在看手机,父亲一怒之下,将手机扔下楼,孩子紧跟着随手机从楼上飞跃而下。


我知道,孩子自己选择结束生命,肯定存在多种触发原因。比如,父母对成绩过分重视;比如,父母长久以来对孩子内心情绪的忽视;再比如,生命教育和抗挫教育在当下普遍缺失……


可是,我一直心存疑问:为什么这些悲剧发生时,都有手机的影子?我们是不是忽视了什么?



我想讲几桩在生活中遇到的小事。


第一桩。上周,儿子所在的学校去社会实践。出发前一晚,儿子说:“妈妈,你能给我准备一部手机吗?我想带着去实践。”


我奇怪:“你们是去体验传统文化,带手机做什么?”儿子扭捏了半天,没有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第二天在班级微信群中找到了。老师同步直播的活动现场图片中,几乎一半的孩子拿着手机在拍照,有的孩子甚至随身携带了自拍杆。


儿子是小学中年级的孩子,我猜测小学高年级和上中学的孩子持有手机的比例会更高。


第二桩。课外班的课间,一个孩子跟妈妈要了手机开始玩《王者荣耀》,瞬间,他的身边聚拢了一批孩子,他们头挨头,肩碰肩,挤做一堆儿看那个小小的发着光的手机屏幕。


有妈妈不愿意让孩子看游戏,想拉孩子出教室,孩子左闪右躲,绕教室跑了两圈还是回到了那群孩子中。


提供手机的妈妈见此情形,可能觉得影响不好,打算跟孩子要回手机,一堆孩子冲着她求情:“阿姨,求您了,让他玩吧,让我们看吧。”


那位妈妈最终还是拿回了手机,刚刚还玩得高兴的孩子一下子变脸,生气地把桌子推开,冲着妈妈大喊大叫:“我会被队友骂死的!我讨厌你!我恨你!”


类似场景我见过好多次。有个妈妈总结:“想让一个平静的孩子一秒钟变成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大喊大叫的魔鬼,只需要把他的手机拿走,不让他玩《王者荣耀》。这绝对是一招鲜!”我深以为然。


第三桩。某次闺蜜聚会,大家聊起了孩子玩微信的状况。孩子们有微信号、建同学群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家孩子班上有不到40名孩子,但这些娃娃们居然建了近百个微信群,各种明目,各种类别,喜欢装死兔的建个群,喜欢足球的建个群,问作业的建个群,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建新群。


我很好奇孩子们都聊些什么,儿子告诉我:“表情包大作战。”他挑了一个他认为可以给我看的群,我向前翻了一个月的聊天记录,全是好玩、夸张的表情包。


闺蜜们也有孩子在小学中年级,班上情况大同小异,但是小高阶段和中学情况就不同了。


一位孩子上六年级的闺蜜发愁:“孩子的同学不喜欢一位任课老师,建了个微信群,专门吐槽老师,把我家孩子也拉进去了,我该怎么办?让她退群,她可能会被同学孤立,不让她退群,可是那种三观不正、负能量的群,对孩子的影响太恶劣了。”



故事扯完,说点严肃的信息。


我没有找到针对中小学生持有手机的权威统计数据,粗略调查显示:小学生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在50%左右,而中学生能达到90%。


所幸,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可以让我们从上网角度一窥手机的影响。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受益于智能手机等移动上网设备的迅速普及,这些孩子手机上网的使用率达到90%。


你知道孩子们用手机上网时,主要在干什么吗?


《报告》将整体青少年网络应用情况概括为四个特点:


首先,搜索信息,使用搜索引擎多过于看网络新闻。


其次,聊天,逛博客/空间/相册。即时通信、微博、论坛等交流沟通类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


再次,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网络娱乐类应用一直是青少年网民群体最主要的互联网应用。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以及网络文学的比例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


其中,网络游戏与网民总体水平的差异最为明显,达到9.6个百分点。通过分析发现,中学生的网络游戏使用率最高,占比达到70%,较网民总体水平高出13.1个百分点。


小学生群体也不可小觑,仅次于中学生,占比达到66.3%,较网民总体水平高出9.4个百分点。


最后,青少年网民商务交易类应用的使用率与网民总体水平差异不大。


简单总结,他们主要在聊天、玩游戏、搜信息,而且比我们更热衷。



把三桩小事和《报告》结合起来看,情况显得不太妙。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或者说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原住民,我们的孩子势必逃不开手机和网络,而且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趋势具有比我们更好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给了孩子一部手机,或许只是出于安全需要和联系便利,或许只是因为别的孩子有了,也或许只是想让孩子通过手机来学习。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手机于孩子而言,并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它是一扇门,孩子打开它,通向的是经由互联网连接的整个世界。


那个世界很新鲜,很精彩,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却有好有坏,有新知识和新朋友,也有我们不想让孩子接触到的色情和暴力。


孩子比我们聪明,比我们好奇心重,手机在他们手里如鱼得水,你肯定感慨过或者听到过:“哎呀,完全不用教,他们自己就会玩手机了。”


所以,事情的真相是,我们不仅不可能控制那个世界的内容,而且只要孩子手机在手,我们根本禁止不了没有足够分辨能力的孩子接触到那些我们不想让他们接触的内容。


最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但凡在清醒时刻,就与手机永远粘在一起。


你可以做个实验,把手机放在一边,看看能忍多久不碰手机。德国人曾做过一个调查,人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换言之,除了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半钟查看一次手机。


成人都如此,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会如何?手机会“统治”他们的生活,他们更容易患上手机依赖症,依赖程度更深,更加难以自拔。


结果呢?自然是成绩下滑、身体虚弱、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性格冷漠、盲目攀比等各种恶果频现。


当父母强制把手机从孩子身旁拿走时,其实拿走的,是孩子的精神依赖。对那些父母陪伴少的孩子而言,被拿走的,甚至是整个世界。


世界崩塌了,生存的意义何在?



技术革命于人类而言并非全是好处,手机的发明和发展就是。


可能我有点悲观,我认为,对于如何消除手机和互联网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除了提倡更多的父母陪伴和更好的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我们尚未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英国的研究表明,手机使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手机游戏问题,已经成为英国家庭亲子关系的头号杀手。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没有任何一位专家,能告诉英国父母究竟该如何解决。


显然,这个问题在中国开始爆发,而且势必会越来越严重。可叹的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像英国人一样,不知道该如何去更好地面对。


或许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给儿子制定严苛的手机使用家规:


越晚用手机越好,最好是16岁之后;


手机密码必须要让我知道;


严禁带手机上学,除非有特殊情况;


下载游戏和玩游戏要事先与父母商量,能不玩就不玩;


不聊手机游戏不会让你没朋友,别人聊手机游戏,你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读书,聊运动,聊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手机让你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如果只想玩手机不想学习、运动和阅读,父母将收回手机;


不要无休止地拍照和录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