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莒溪张天祥:闽东浙南张氏的千年未解之迷

 昵称377489 2017-06-04
                    往事如烟,往事又怎能如烟?

星期六

+往事




潮涨潮落,花谢花开,

闽东千年不灭的晨烟暮火,

带着薪火相传的理想,

传承着人类的文明。



      

01


        福建张姓迁徒浙南是一部悠长的创业史。最早记载见于宋朝,有张阐迁永嘉慈湖,又有宋乾道年间的祖悦庵由福建赤岸迁瑞安汀董乡,而最大的一支是张挥118世张珪及其儿子张演。他们究竟走过怎样的一个线路图,现在多已成迷。但不管怎样,张氏先祖由闽入浙,始终无法绕过闽东这片美丽的土地。

       下邳、大留。下邳和大留是清河张氏入浙经闽东的第一站。下邳始建于唐朝,当初叫作“后岐”,到了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清河张氏从福州乌石山迁居到此,为纪念曾隐居徐州下邳的先祖张良,就将后岐村改名为“下邳”。古代下邳村是闽东沿海水陆交通发达地区之一,宋朝时就有一条北起临安(杭州)、南迄粤东的“国道”从村边经过,这里也因此成为交通要道。古时候这里过客匆匆,旅人如织,古道的边上曾经有一处驿站,驿站遗址旁边有一面“路规石”,上面镌刻着一道“仪制令”,文曰:“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大留村位于赛江西岸,104国道旁,交通便利,史上大留人杰地灵,宋代曾出现过张泳、张观等文化名人和抗金将领,近代也出现了张如翰这样的教育家。

      史书记载,唐懿宗乾符元年(874),山东东昌府、曹州王仙芝寇乱,黄巢聚众数万而起,至广明年间(880~881年)僭号大齐,巢势强悍未息,张珪、张演父子奉诣召节度使李克用为统帅,平巢克复长安,但终因李唐祚尽,群雄割剧而未果。后兄弟子侄俱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偶游长溪,见其山青水秀是族居发祥之地,遂迁长溪灵霍乡温麻里后岐,后移居里许,改名其乡曰下邳,旋迁金山后坡(大留)。其后,科甲蝉联,英才辈出,瓜瓞延绵,遍布闽浙。

 


 

02

 

       莒溪。莒溪是一个令所有浙南闽东张氏魂牵梦萦的地方,众多家谱都记载着自己的祖先最早是从莒溪迁徒而来。莒溪究竟曾经有过多少辉煌?自古以来,莒溪就是连接现平阳、泰顺、文成三地必经之道,一些古道至今仍在,路程都比现在的公路里程要近。更为著名的是莒溪大峡谷,素有“浙江九寨沟”之称,至于张氏祖先曾经落脚的村落,似乎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张氏深记莒溪是因为一个名叫张天祥的人。文成黄坦张氏家谱记载,张天祥为张挥126世,授荣禄大夫,其曾祖自三山秦川迁安固陶山,生庸、皋、备、奉、用、辛六子。天祥公又号七七廻图公有塑身在普照寺,目前浙南闽东多地张氏皆以天祥公为共同先祖。多处家谱记载这支张氏入浙前在闽的最后一站是“三山秦川”或“富沙秦川”,三山为福州别称,富沙即是今日之霞浦,但此“秦川”究竟是今之何地?有人说是福安城关附近,也有人说是福鼎之秦屿,不管哪里,此秦川必是闽东沿海某地无疑。

        然而,莒溪作为闽东多县、文成、江西上饶等地张氏的祖居地,现在为何倒是没有了张氏后人?天祥公作为钱俶王的重要谋臣,且被供奉在普照寺,可却没有他的记载,天祥公到底是谁?一切都跟迷一样。

 


 

03

 

       龟岭。闽东浙南山水相连,行政区划从来就阻隔不了人们的自由穿梭。张天祥的孙子张福,自先祖入浙五代后又选择了回闽东定居,他把寿宁岵岭做为永久的居住地。相传张福从建洲(现建欧市)视亲路过龟岭,见村后的山顶上有石似纱帽、石鼓、金鸡栅;村前又有异石似文笔、石印、红岩,虽山不高而秀,水不澄而清,四面?黄气包存,适宜居住。于是他回平阳莒溪之后,于宋景佑二年(1035年)带长子莹、长孙邹定居龟岭中心岗,至今繁衍四十几代。居住几代后陆续有人外迁发展,分散各地,其繁衍人数超过祖村。

      龟岭村名几经变化,老人们说曾经叫桂岭,又名米桂岭,还叫过玉米湾,明朝时叫卓家洋(冯梦龙《寿宁待志》),不知什么时候,村名又叫作龄阳。不管村名如何变化,却一直无法改变她是一个张氏血缘村的历史,据说,外姓人很难在村中发达。
      龟岭山形镇武坐堂,右脚垂下蛇形,左脚垂下似龟,龟头伸向二坑(水尾坑、后坑)水中,二坑合流处的坑尾前架一木桥,一条岭从桥头开始沿龟边穿过村中,直达村头的“沁水壑”(音涸),长1000多米,此岭是古代福安里通往闽、浙、贛三省的必经之岭。

      张氏定居后,龟岭名人辈出,宋有张礼和杭州都尉、张礼晋温州佥判、张义泉楚州巡检;明代广州同知张资、建洲都尉张超群;清代张大镐妣朱氏受皇太后恩 赐八品冠带,赐锦帐、龙头杖,并获邑候伯赠“母中陶孟”之匾;康熙甲午科举人张宜玑,漳州教谕张大筹。民国时期有寿宁县鳌阳中学第一任校长张烔等。近现代也是英才济济,博士硕士层出不穷。

 


 

04

 

       管阳碧峰、后坪。张氏永远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福公在龟岭经莹、邹、徹三代之后,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迁徒活动。福公曾孙张徹敏而好学,高中进士之后为官他乡,育有八子,其中以礼晋、礼和最为突出,
      史载张礼晋,字国谕,号碧峰,南宋淳祐二年乡贡进士,至六年选授迪功郎,出任龙溪县儒学主学,三年秩满以世乱辞职归田;张礼和,字邦平,号怡山,生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系黄帝轩辕氏第一百四十五世裔孙,淳祐、宝祐年间,官浙江温州参尉,时遭世乱,退隐林泉。开庆元年(1259年)礼晋偕弟礼和迁长溪县霖霍乡拓洋里张源居十八载,德祐二年(1276年)礼和公转徙后坪,迄今已传二十六世,后裔繁衍,后裔达3000多,遍布福鼎、拓荣、霞浦、福安以及台湾等地;礼晋公转徙长溪县劝儒乡遥香里管溪碧峰居住,为碧峰肇基祖至今相传二十七世,裔孙繁衍,人口达4800余。

     在管阳章边村碧峰张氏宗祠门前,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座祠堂的结构与百里之外的寿宁龟岭祠堂同为木结构,共四进三院,画栋雕梁,更惊奇的是,碧峰祠堂前种有一棵700多年历史的榅木,与龟岭村内树龄为900多年榅树形状极为相似。

  

   

     潮涨潮落,花谢花开,闽东千年不灭的晨烟暮火,至今依然散发着农耕文明的质朴芬芳,这片凝结着传统温泽的土地,与生活在她上面的主人一起,带着薪火相传的理想,从历史走到今天,并继续传承着人类的文明。

      

       承福州、寿宁等多地张氏宗亲之托,请知张天祥公及莒溪情况者留言、讨论。也许您提供的信息,将会解开千古之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