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差序格局

 岱下书斋 2017-06-04





费孝通(1910年 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他打了个比方,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大家千万不要轻看了这个比喻,正是通过这个比喻以及它所代表的“差序格局”概念。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因素:

1、血缘 2、地缘 3、经济水平 4、政治地位 5、知识文化水平

圈子的大小和上述因素的大小强弱是成正比的。血缘组织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属性规则以伦理辈分为基础。地缘越是接近就越易形成差序圈子。而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圈子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它象征着权力支配的大小。而文化知识则是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又普遍渴求的。圈子的形成可能是一种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企业在农村的广告宣传多多少少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使得农村消费者不断逃避广告。其实单纯的逃避广告也不至于使商家企业束手无策。令其头痛的是,在农村消费者逃避广告之后,面对需求信息的收集却有了更好的受助方法。那就是上述提到的差序格局为农村消费者提供的便利。

差序格局的中心人物一般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和信息收索识别的能力,故其圈内人员总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所需信息。尤其在这种具有明显差序的农村社会圈子里面,攀上心理以及群体规范带来的压力,加之以个体能力的有限性,他们不敢与群体脱离,总是努力保持和群体领袖及成员意见的一致。努力得到群体人员的认可,不至于使自己被拒绝于圈子之外而孤立无援。

所以,传统的广告传播渠道和手段在农村市场并非理想,针对农村广告的特殊性,企业要转变观念和方法,树立差序格局下的大广告意识。所谓大广告意识着重于广告传播手段和体现方法的多元化,突破传统渠道和手段的限制。目标是达到商品信息的有效传播,商品功能的有效理解,商品名称的有效记忆。





差序格局营销指的是,通过寻找格局中的核心人物,对其施以影响,从而借以形成对该产品的从众心理和口碑效应。那么商家的目标就是要辨别找出那些最为重要的中心力量,运用20/80法则,通过20﹪的主流信息受众去影响80﹪的人群,定会受益匪浅。



我国农村市场的广告投放、农村连锁经营等等,主要针对农村市场的蓝海。在农村市场上具体做法为把差序格局看成一个新的广告传播工具,实施差序格局营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