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医生夜话︱中医治高血压,除了肝阳上亢,还能想到什么?

 为什么73 2017-06-04


 

作者: 姜宏军


这天的诊务很忙,临近上午要结束时,一位老病人跑过来说要给她亲戚加个号,碍于情面便答应了。


这是一位62岁的女性患者,是我这位老病人的亲戚,来她家玩的时候,老病人把姜医生的医术盛赞了一番,她心动了,所以这次特意前来看诊。


她的病很简单,就是高血压,但是仔细问下来,却发现不那么简单了。原来她患有高血压已经二十几年了,长期服药,以前血压控制得还行,但最近3年却越来越不乐观,血压长期保持在170/90mmHg左右,以前用过的很多药都没有效果了,还有的药吃了脚肿,有的吃了起皮疹,所以现在只吃2种作用比较平和的降压药。


她对中医一直很信,因为小时候生病一吃中药就好,所以这3年她一直执着地看着中医。她拿出来厚厚的几本病历,缓缓地笑着说道:“全上海好多有名的中医那里都看过了,有的看了一两个月,有的看了半年,但是,好像效果都不大。”


翻开这几本病历,不由得眼前一亮,哇!好多大师的手迹,大概前后能有7、8位医生吧,这简直就是送上门来的学习资料啊!一诊一诊的翻过来,发现这些医生确实都是在认真看病,问诊详细,病案书写也很工整,尤其是一位看了半年的老前辈每次用药都不少于30种。




但翻着翻着,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从肝阳上亢这个角度来进行辨证,用药也几乎大同小异,无非天麻、钩藤、川芎、石决明、珍珠母、磁石、白蒺藜、菊花、桑叶、牛膝、全蝎、蜈蚣等具有平肝熄风功效的药物。难道治疗高血压只有通过“肝阳上亢”这一个途径吗?我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还是先通过望闻问切看看病人的具体情况吧!”


这是一位看起来面色亮白、精神倦怠不振的阿姨,说话的声音也很低微,一边说话,一边眼睛不停地一眨一眨的。舌头颜色偏淡,舌苔薄白,手摸上去凉凉的,双手脉象都很沉细。


“阿姨您平时都有那些不适呢?”我一边搭脉一边问。“平时就是觉得累,白天想睡觉,但是睡不着,眼睛睁不开的感觉,脚也特别的沉,迈不开腿。”阿姨答道。“她呀,年轻时候身体可好了,就这几年一下子就不好了,还在家带孙子,挺累的。”一旁老病人补充道。


四诊资料收集下来,我心里渐渐有了答案。这名患者是典型的气虚肾阳不振啊,正如《伤寒论》所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针对目前这个情况,我先为她开具了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的处方,其中黄芪、太子参都用了30g。


处方毕,略通医道的阿姨疑惑地问道:“姜医生啊,你用了黄芪、太子参,这都是补药啊,吃了会不会血压更高呢?”


我解释道:“阿姨您现在的情况其实就是气虚,正是气虚造成血供不足,机体才被动地收缩血管来维持营养,从而引起血压的升高。一味地降压和平肝潜阳,等于是见招拆招,不是治本之策,只有正气充盈了,身体放松了,血管不紧张了,那自然血压下降了再说,您看了这么多医生效果都不好,这次就按我的方法治治吧。”


听了我的分析,阿姨点点头:“好的,这次我就认真喝你的中药,要是看好了,一定送一面锦旗好好感谢你!”


2周后老病人陪阿姨来复诊,这次她面色红润、笑容灿烂,说喝了药之后觉得身体轻松,有精神,睡得好,血压也基本控制在150/90mmHg左右。就这样,以益气为基本治则,后期也酌加了川芎、天麻等平肝熄风药,前后治疗了3个多月,患者病情明显改善,血压基本维持在140/90mmHg左右。这个疗程结束的时候,阿姨精神面貌已宛若新人,开心的她果然送来了一面大大的锦旗。



Tips

高血压的治疗颇为复杂,平肝潜阳确实是治疗的常法,如果不给我看这名患者以前的资料,大概我也会先从肝阳上亢来论治。但是如果治疗效果不好时,这时医生就该想想是否自己的判断有误,是否该换个思路用“变法”来治疗。

当然,知常达变,不能光靠医生的学识,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也至关重要。




专   栏
姜医生夜话︱一个年轻糖尿病患者的故事
姜医生夜话︱糖水里泡大的孩子


姜宏军,中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深入研习《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及近现代多位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承名医之心传,集临证之亲验,勤求古训,注重实效。多年临证中融汇伤寒、温病等学术流派,擅用温潜、益气、补肾、宣肺、通络等法,治疗多种内、妇、儿科疾患。






来源:本文摘自慈勇健康姜宏军医师的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图选自网络。由应象书院编校发表,图文版权均属于原作者。若有版权诉求,请及时联系。本订阅号历次及本次所发布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仅供专业人员学习参考,本订阅号及应象中医不承担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医疗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