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汉图集—古代之(唐)王维《伏生授经图》

 愚雅轩 2017-06-05


 
 

罗汉图集古代

 
王维造像 陈侗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绢本设色,
纵25.4厘米,横44.7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 
王维(传) 伏生授经图 绢本设色 25.4×44.7cm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王维不仅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而且也是公认的文人画家、“文人画之祖”。他不仅擅长作山水画,如《雪溪图》、《辋川图》等都是他比较喜欢创作的题材,同时王维也非常擅长人物画、肖像画的创作。据画史记载,他曾画孟浩然像于刺史亭,也曾将自己的肖像绘制于壁画之中。

元代著名鉴赏家汤垕评价他说:“王右丞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画罗汉、佛像至佳。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纲晓行、捕鱼、雪渡、村墟等图,其画《辋川图》,世最之著者。盖其胸次潇洒,意之所至,落笔便与庸史不同。”对于他的山水人物画风格特色和鲜明的山水画创作题材,给予高度认可,认为王维确立出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和典型的山水画创作题材。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所藏《伏生授经图》,即是传为王维目前存世的最著名的人物画作品。

《伏生授经图》绘汉初儒生伏生授经故事。伏生是济南人,原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将《尚书》藏匿于壁中,使儒家经典《尚书》得以保存下来。秦亡汉兴后,汉文帝求能治《尚书》的人,已经基本见不到了,伏生当时已经90多岁了,不能远行,于是文帝派晁错前去从伏生问学。伏生出遗书授之,得28篇,即后世流传深远的《今文尚书》。

王维根据这一著名的历史故事创作了《伏生授经图》,作一清癯白髯老叟,头著方巾,肩披薄纱,盘坐在案几后蒲团上整理书籍情形。老者右手执一纸卷,左手指点其上,嘴唇微启,似在向画外专著倾听的学者在进行说教、指示疑难要点。

伏生虽然精神矍铄,由于已经是90高龄的老人,仍然呈现出疲敝、衰老、精神不济的神态,慈祥而又庄重、儒雅的精神状态也在画面上呈现出来。将具有如此高深文化修养的老龄儒生的形、神逼真地再现于画幅之上,不能不让人感叹王维高度的艺术创造力。

此图以细劲圆韧、刚柔相济的铁线勾画人物、案几、蒲团、竹简、纸卷等,运用线条写景状物的娴熟技能,在唐代早期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了。画面略从俯视的角度进行抒写,案几、笔、砚等物,作为人物活动的陪衬与铺垫,一一绘制出来,而背景则留白,不进行任何描绘,使主题突出,形象生动,从兹亦显现出唐代中国画处理人物场景的特色和能力。

    全幅运笔简拙生动,细劲沉稳,用色不多,清雅宁静,均透露出盛唐人物画的雍容、典雅气息。同后世人物画相比,无论用笔、构图以及写实能力,仍未达到精熟的程度,仍然具有古拙、简练的味道,从中略见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些微轨迹。

此图流传有绪,宋时即已流入内府,图上有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后经元、明内府收藏。明代中期流出内府,为私人所收藏。明代中、晚期黄琳、李廷相、严嵩、陆完、项圣谟、张则之收藏了此件作品,入清后先后为梁清标、宋荦、谢宝树、完颜景贤等人收藏。

    明末清初孙承泽看到后谓其“人物之妙,有非唐人所能及之者”,对此件作品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近现代以来,我国文物典籍陆续散佚海外,《济南伏生像》于1925年被日本人阿部房次郎收藏,最终带往日本。阿部房次郎去世后,其子阿部孝次郎于1943年将家藏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其中即包括此件《伏生授经图》。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 局部大图 1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 局部大图 2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 局部大图 3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 局部大图 4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 局部大图 5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 局部大图 6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手卷 局部大图 7
唐.王维《伏生授经图》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