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代宗朱祁钰景泰末年,将领石亨、大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发动政变,拥戴被明代宗囚禁在南宫的兄长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是为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于谦被以谋逆的罪名处死,而所有曾助英宗夺回帝位的功臣,如徐有贞、石亨、张軏与曹吉祥等人都被封为大官,富贵无极。 (《女医明妃传》中的夺门之变场景) 夺门之变的功臣们被当代写史人戏称为“还乡团”,按照当年明月的说法:
比如,他们撺掇明英宗杀害了于谦、王文,将内阁大换血,把陈循、江渊、商辂、萧镃一锅端炒了鱿鱼。 事实上,明英宗一开始不想杀于谦,直到徐有贞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于谦浮雕) 夺门之变是一场政变,政变的合法性在于发动者的合法权利受到迫在眉睫的侵害,非出以雷霆手段不足以挽回,而夺门之变理论上的原因就是于谦等大臣打算迎立外藩即位,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其合法性就有很大的瑕疵。 徐有贞就是用这个逻辑陷阱把明英宗绕了进去,终于报了私仇。 两年之后,我们之前文章提到的李贤帮着明英宗把这段乱麻梳理了一下: 首先,当初也有人找我参加夺门,但是我拒绝了(明英宗一脸黑线:纳尼,原来你不忠于我?); 石亨这些人说是迎驾还勉强乐意,怎么能说是夺门呢?天下本就是陛下的,何必要夺?幸亏成事了,假如不成功呢?他们拿陛下做赌注冒险,为的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明英宗:日啊!原来我是被当做筹码和冤大头了。) (大明名相李贤) 明白过来的明英宗下诏:
那些夺门之变的功臣纷纷被追究责任。 李贤此举当然总体上出于公心,他要收拾那些骄狂擅权的石亨等人,也要为无辜蒙冤的于谦讨回公道,更要让明朝的政治走上正轨。 但是,如果单纯从明朝宫廷的政治逻辑看,真实情形其实并不是他说的那么一回事。 (明英宗朱祁镇由霍建华饰演) 李贤的逻辑是这样的:景泰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儿子已经不幸早夭,死后皇位必然出现空缺,此时要么是朱祁镇复位,要么是朱祁镇的儿子沂王朱见深(原来的皇太子)即位,无论哪种事件走向,明英宗都会回到权力核心,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发动政变冒险夺门。 (朱祁镇和朱祁钰年幼时是非常友爱的一对兄弟,此时却……)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我们仅仅从明朝皇位继承的制度本身理论上看或许真的如此,但是夺门之变有没有必要并不能事后从宪制意义上进行纯学理的推理,当时大位未定,情势间不容发,从明英宗的角度,当然要当机立断夺权。 按照沙梨熊先生闲谈此事时和我们聊及的说法:
总之:
从历史记录看,于谦等大臣确实没有迎立外藩的实际行动,所谓迎立襄王支系入继大统是徐有贞等人的构陷,罪名是确凿无疑的“莫须有”。 但是,于谦等人在景泰帝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没有征兆显示皇位一定会回到朱祁镇和朱见深父子一系。 (明英宗有各种短板,但从情商上看绝不昏庸) 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从帝王秘传心术的角度是必需的,绝不是不去主动操作只要被动等待,胜利就会瓜熟蒂落这种情形。 明英宗后来的所谓“醒悟”也绝不是因为被李贤点拨而明白了,只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些擅权揽政又傻乎乎拎不清的“功臣”们,也早该GAME OVER惹! 当然,本文的分析并不是说功在社稷而又以社稷为重君为轻原则的于谦于少保本身有过错,那种理路,类似岳飞自己不知趣所以该死,是不能成立也是抹杀良心的,是的,光明磊落、清清白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他们,本不需要用技术性的招数去背书和肯定。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麓的于谦墓) 而明英宗的政治判断和技术流都是正确而高超的,但自从他杀了于谦开始,他也就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