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记忆:宋江河边的遐想

 杏坛归客 2017-06-05

 

家乡记忆:宋江河边的遐想

            ■潘永修

我又一次来到宋金河畔。湛清的河水被微风吹成鱼鳞状的波纹,一下一下舔着河岸,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像燕子的呢喃,像情人的私语,那么从容,那么沉静,那么安谧,一如熟睡的母亲发出均匀的呼吸。

河边总是宁静的,没有人世间的纷扰,没有嘈杂的噪音和飞扬的尘埃。唯有秋虫在草丛中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唱。

对岸是绿色的丛林,树梢有参差错落的房檐屋脊,有高高低低的烟囱露出来。这一切都倒映在水里,随着水波的颤动不断地打碎组合,组合打碎,周而复始。

 

偶尔也能听到对岸鹅鸭的叫声、孩童的呼唤、抽水机的马达、汽车的引擎,还有鸡鸣、犬吠、牛犊的哞叫……这些声音互不穿插,互不萦绕,全是单一的直线般地传来,经水的洗滤而透明,因波浪的潺动而发颤,且带有金属质地,拖着长长的尾声。

河边遍是水草,一簇簇一片片,斑驳陆离,脚下的泥土因濡湿而愈觉得松软柔韧,每一脚踏下,都引发一串纤细的吟哦。时而有一两只水鸟在水面上回翔,倏然一个俯冲,在河面上栽一个轻捷的吻,旋即腾空而去。一切又重归于宁静。

 

 

我想:无风无浪天气,河水永远是美好的。即使是上古年代,河水必也是这种样子。然而,站在河边的人却因身世情愫的差异而对河水产生迥然不同的感受。

    屈平因妄臣的谗陷、国君的昏庸而遭放逐,他面对洞庭湖抒发的是去国怀乡的忧愁。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曹孟德胸怀壮志,雄心勃勃。他的《观沧海》以其宏伟壮观的描写抒发了他建功立业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而东坡居士一生虽遭挫折,但他活得洒脱达观,能随遇而安。他的《赤壁赋》就表现了那种虚怀若谷、慷慨大度的博大情怀: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后赤壁赋》)

 

 

九百多年前,范仲淹就曾探求过古君子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真要达到那样一种忘我的境界,确实很难。平常人只能因时即景而左右情绪的变化,所谓“触景生情”、“望洋兴叹”即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乃人之常情。

我不赞成道家推崇的“物我两忘”,也不赞成西方基督徒视大自然为神灵因而不敢有所亲昵的唯心观,我倒比较赞同儒家采取的既入世而又达观的态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归感叹,但决不是单纯的消极观望。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环境对人的陶冶静化作用,因而修建了那么多的公园,开辟了那么多的风景游览区。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也在激变,由于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人们的参政意识相对淡泊,而审美意识、消费意识不断增强。赋闲假日可以尽意消遣,尽情享乐。如果都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岂不都成了愁眉苦脸的人?当杞人忧天而又与事无补时,姑且不如到风景优美的去处换换脑子、调节调节情绪。

因此所以,这安谧幽静的宋金河畔便是我一次次流连忘返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