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菜单,吃饭必须预定......这家农庄努力的目标就是“停止对外营业”!

 文山书院 2017-06-05


作为一个商业项目,如何把规模做大,吸引更多客户,是经营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但今天介绍的这位50多岁大叔庄主,却一心把农庄面积缩小,主动压缩客流量,主动拒绝客人“诉求”,结果却实现了农庄口碑和效益的双丰收。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其实恰是农庄作为情怀和商业综合体的最好诠释。


今年54岁的王庄主,是一位典型的东北汉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青岛做广告生意,一呆就是二十多年,但身上的东北口音和爽朗个性丝毫未变。



2012年起,王庄主开始流转土地做起农场。之所以选择如此跨界,原因恰如农场的名字——小蜗牛。


王庄主说:取名“小蜗牛”,就是求“慢”,希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守住一方田园



走进小蜗牛农场,就像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200多米的葡萄长廊,设有 竹桌竹凳和茶艺的草莓葡萄大棚,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有沙包、铁环等传统玩具的记忆长廊,完整的石磨石碾……


在这个只有50亩的农场,既有水果鲜花的芬芳,也有田园的乐趣,还有民俗的魅力。



但建设之初的小蜗牛农场,却并非这个模样。用王庄主的话说,当初走了不少弯路。


最初,农场占地130亩,种植了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几十种农作物。但折腾了两年,王庄主发现,如此看似大而全的农场,在经营上却是一个大坑。

 

比如,每种作物要种植好,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而地处乡下的农场,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再比如,大面积的种植,就需要招聘许多工人,而到最后,刨去高昂的工资,利润所剩无几。


更重要的是,农场要想突出品质做品牌,大而全的模式一方面考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还会挑战农庄的战略和人的精力。到最后,规模越大,种类越多,适得其反。



2015年,王庄主痛定思痛决定转型。他先是经过调研,把种植品种压缩到葡萄和草莓两大类,然后土地逐步流转出去,只留下现在的50亩。

 

如今总结起来这五年的经历,王庄主说,农场到现在总共投入了500多万,如果自己当初就按照现在的思路,也许只需要300多万。

 

“对于资金量有限的庄主,一是要最好顶层规划,二是要选择定位和引爆点,不要盲目求大,小农场大市场才是最好的模式。”



不仅在农庄面积上“逆势而为”,在客流上,王庄主同样语出惊人:“我要做有尊严的农民,农场不是啥人来都欢迎”。

 

在初期,农场一度尝试和旅行社合作引流。但很快王庄主发现,旅行社带来的客流数量可观,但是人均消费不高,并且粘性差。比如很多客人一窝蜂来采摘完就走,根本没有餐饮等其他消费,这样算下来,农场整体的收益非常有限,甚至要亏钱。同时,这些客人还给农场的环境和氛围造成很大的破坏。


从去年开始,王庄主开始主动改变经营模式:所有客人前来就餐必须要预约。同时,农庄不提供菜单,每人50元的餐费,除了固定的一条鱼和一只鸡,其他的菜都要根据时令,有什么就吃什么。



同时,为了保证品质,王庄主亲自操刀把控厨房,每人50元的餐标,成本一定要达到40元。如此的性价比,就餐的客人满意度相当高,纷纷主动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其实,如此的模式改革,王庄主心里也没底,也如他所预料,最初很多客人并不习惯。但随着农庄配套环境的改进和餐饮品质的提升,许多客人开始慢慢接受并喜欢上这种形式。现在,周末预约不上的团体客人,开始主动改到工作日前来体验。

 

但这还不是王庄主的最终目标,在他的理想中,农庄应该是完全的会员制,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享受生活,放空身心的地方。王庄主说:未来总会有一天,小蜗牛农场会停止对外营业,只对会员服务。



如今的小蜗牛农场,五个温控大棚占据了90%的面积,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在王庄主看来,北方地区的冬天对于农场来说是最难熬的季节,这种设施农业虽然投入大,但是能够和普通的采摘园做出明显的差异化,收益也最持久。

 

如今在农场内,所有的采摘、休闲娱乐、餐饮都在大棚中进行。




为了提升农场的休闲体验感,王庄主主动拆除了一个大棚的葡萄,改建成自然教育课堂、休闲娱乐场所,以及未来的高端餐饮区。


在这个休闲大棚的一角,是王庄主的私人空间,工作、休息、看书、泼墨、会客,都在这里进行。



大棚门口的对联,就是王庄主亲手写的作品。看似调侃的诗句,恰是庄主做农庄的初心,也是自己的生活态度。由此,为何萌生要做有尊严农民的想法,答案也就一目了然。



一扇老门让慢着的小蜗牛有了岁月感,斑驳的门环带着原有的红布条让它的新主人倍感亲切!也许它还能给推开这扇门的顾客一种吉祥……


王庄主说:老物件只所以人人喜爱,它的配饰起到很大的作用,生活中也是如此,俗话讲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这个道理。小蜗牛之所以有今天的内涵,就是因为不是庄主一个人在努力,感谢为小蜗牛的品味添油加醋的这帮家伙!!!

 


在这个休闲大棚里,还有着各种文创产品,你见过这样的厕所吗?



小蜗牛农场的大棚,还是一个自然教育基地。图为王庄主亲自带领孩子们栽种兰花以及学习制作“酵素”。





自然课堂的概念,还被小蜗牛农场带到了校园内。近期,首批小蜗牛“流动的菜园”落户即墨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


“流动的菜园”由小蜗牛农场提供种植箱、营养土和菜苗,放置到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如此既能让城里的孩子随时随地与土地亲近,与自然为伴,也能培养他们对自然食物和健康的认知,间接地,也为小蜗牛农场培育了新一代用户。


PS:特斯拉汽车创始人的弟弟埃隆·马斯克,在美国也在进行类似的“学农花园”。



不只是采摘和餐饮,农场内还有自产的各种商品售卖。



作为东北人,王庄主自酿的烧酒,颇受客人喜爱。



如此有格调的庄主,吸引来的自然是讲究生活的客户。正如有用户在朋友圈所言:


遍地太阳花,满棚黄金瓜,一池流水引得美女笑比花甜,人比花美!小蜗牛,一个贩卖美丽心情的农场……


后记:


我们都在讲,细分化将是未来农庄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什么是细分化,这其中既包括了农庄主题的细分,也包括了对客户情趣的细分。


在大多数农庄主都还在追求“量”的时候,小蜗牛农场却在逆向做小、做门槛。这种看似设置限制的行为,实质上恰恰做出了独立的IP和客户的细分,进而获得了高口碑和强粘性。


小农场,大市场,这或许将会是农场的一个新潮流。


作者:佳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