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06/02【祛湿】名老中医的祛湿法

 没事来看看 2017-06-05



人体生命的延续离不开水。一旦人体失掉15%的水,生命就会有危险。但是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体内的水太多了,就会影响正常的代谢,一旦过多的水滞留在体内,同样也会导致极其严重的问题。


人体水分,成人大约在60%左右,儿童可能还要多一点,每天我们需要水大约在2000到3000毫升左右。


水液失衡的表现


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

头部症状:头重,头昏


身重如带五千钱——《金匱要略》

身体症状:肢体沉重,腹满(运化受影响,气流不通畅),身体无力


专家告诉我们,这种头昏的症状与普通的头疼脑热不同,如果不注意辨别,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水在人体各个部位都可以水肿,最严重的就是在头上,即为颅内水肿。水肿以后颅内压会增高,危及生命。

 

人体内这些过量就能够危及生命的积液,都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得见的水,而专家指出,我们体内还有一种特殊的水,如果它过量了也会带来很多疾病,这种特殊的水,中医称之为“湿”。

 

内湿:体内津液代谢失常

外湿:外界湿邪侵袭人体

人体的水在体内是流动的,水流动是靠人体肺、脾、肾、三焦这些主要的脏器的功能来完成的。如果这些脏器发生了病变,不能使水正常的代谢就会在体内泛滥成灾。内湿和外湿互相影响,如果脾胃虚弱,更容易造成外边的湿邪。


人体的水利系统


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

脾:运化水谷

肾:水之主,负责水的代谢

三焦:水之道路


中医讲,人体的水首先进入脾胃,脾主运化,有运化水湿的作用。水进入脾之后再把水中的清气和有用的物质输送到肺;肺就像一把雨伞,叫华盖,它再把水敷布到全身,通调水道;最后再经过肾,清的东西再输送到上面去,浊的东西通过膀胱排出体外。故肾为胃之关。


湿邪的特点


  • 湿性重浊


重:水和湿是有型的,有重量,所以人体一旦感受到湿邪的时候就会有沉重的感觉,也包括肢体沉重,有的严重的时候还有点水肿似的。中医讲伤于湿者下先受者,湿性往下走,下边容易沉重。


浊:浑浊。流鼻涕,咳嗽吐痰,妇女带下或者大便糖稀都是浊,都是湿邪过盛造成的。


  • 湿性粘滞


粘住了流通不了,停留在体内时间长不容易去除。有迁延时日,缠绵难愈的特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黄帝内经·素问》

风盛:游走性疼痛

寒盛:疼痛较重,又冷又痛

湿盛:重浊疼痛,肢体沉重,说不出来的难受


风湿的中医症状


肢体沉重,下肢尤甚

关节肿胀,关节疼痛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中医古籍中,羌活、防风是两味祛风效果非常好的中药。就像晒衣服,需要放到通风的地方比较容易干,在通风的地方湿气容易清除。在中医上,祛风能祛湿,所以用祛风的药湿邪就能散除。



专家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不同部位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专家因势利导,利用祛风、发汗的方法来治疗上半身的湿邪,代表方剂为蠲痹汤。而下半身则是通过利小便的方法祛除,代表方剂是五苓散。


调理方法

处方祛风除湿法——蠲痹汤


【药材】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赤芍、防风、生姜

羌活&防风:祛湿

黄芪&当归:补气养血

姜黄:散上肢疼痛

生姜:祛风散寒,补气养血


【功效】祛风除湿,益气活血


【主治】

风湿在上,颈项拘急

肩背疼痛,活动不利

 


处方淡渗利湿法——五苓散


【药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炒)、桂枝

茯苓&猪苓:淡渗利湿

泽泻:利水消肿

白术(炒):健脾祛湿

 

【功效】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专家提示】如果出现了身体浮肿,上身浮肿要祛风,下身浮肿要利尿。

 


代茶饮上肢浮肿——桑枝代茶饮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通络。


【主治】

风寒湿痹,四肢拘挛

脚气浮肿,机体风痒


【用法用量】每日5—10克,煎煮后服用。

 



代茶饮下肢浮肿——车前草代茶饮


【功效】利水渗湿,利尿消肿,还可降压,缓解痛风。


【主治】

小便不利,淋浊带下

水肿胀满,暑湿泻痢

目赤障翳,痰热咳喘


【用法用量】每日5—10克,开水浸泡20分钟服用。

 


【专家提示】代茶饮对水肿有帮助,是保健作用的,具体治疗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祛风利水食材


【冬瓜】具有利水利尿的作用,清热,利水消肿。


【西瓜皮】清暑利小便。


【赤小豆】行血补血,健脾祛湿,利水消肿。


【绿豆】解暑止渴,利小便。


【白扁豆】健脾,除湿,止泻。

 


【专家提示】一般的人豆类都能吃,痛风的病人豆制品还是少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