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健康的活着”,多么简单,又多么困难

 阳光男孩007007 2017-06-05



【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健康的活着,多么简单,又多么困难


文/安之默




1


        今天,读周国平老师的《你误解了这个世界》,仅仅读了几页,就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周国平老师和济群法师关于宗教和哲学的对话。


        其中关于教育的几段话,让我掩卷深思。


        “每个孩子都有思考人生问题的潜质。很多人小时会好奇:人为什么会死啊?死了到哪里啊?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父母不断告诉他,不需要去关心这些,只应该关心考试和升学。他的这些思考得不到支持,还会被扼杀掉。所以在长大后,关心的只是眼前的柴米油盐,升官发财。


        “幸福的源头是精神的健康,从小就被掐死了。只好向外界乞求。一辈子受苦受难,还以为是在追求幸福,太可怜了。


        “整个教育让人们形成一种观念,或者说,一种按部就班的惯性。一旦进入这个轨道,虽然生活内容有所不同,但生命品质就几乎没有提升的可能了,接下来往往是被社会磨砺的更世俗,更势利,更斤斤计较。

        

2


        教育,应该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


        什么是向外的?就是追求那些表面的、浮华的、皮囊的东西,比如吃穿用度,比如豪车别墅,比如名校好工作;什么是向内的?就是人的精神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里的诗和远方


        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却是向外的。


        首先,教育偏向于知识技能和知识的传授。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在教授知识,要求小孩子背诵多少诗词,会算十以内或者百以内的加减法,会说流利的英文,会唱歌,会跳舞,会讲故事。唯独,没有教给我们的孩子们,如何去认识自然,如何去爱护小动物,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让自己获得快乐,如何去发现美,如何去创造美,如何保持真善美。


        孩子们从小所学到的,就是知识,技能,这些外在的东西抢占了他们的内心,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不知道做人的底线是善良,不知道我们应该有信仰。从小,他们就被教育要抢第一名”“要抢三好学生”……反正,什么都要争,什么都要抢,但是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乐趣是什么?他们不知道。


        记得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林志颖带着儿子kimmy来到法国,参加了当地城市举办的一项儿童读书比赛。林志颖为了让孩子获得第一名,将自己和儿子关在酒店房间了,放弃一切其他活动,苦心阅读。在第一阶段比赛中,以读完三本书的速度,遥遥领先其他参赛的法国小朋友(这些人连一本书都没有读完)。


        但是正在父子两人兴致勃勃地参加第二阶段比赛的时候,法国举办方送来礼物,要求林志颖父子主动退赛。理由是林志颖父子是为了夺取冠军而读书,不是因为兴趣。过于功利的态度将给其他小朋友带来不良影响。


        法国举办这样的比赛,是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读书的快乐,培养读书的兴趣,但是,我们呢?我们总是冲着那张奖状,那项荣誉。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我们学习的初衷,从小做任何事都有功利性,那么,这种功利性会形成习惯,成为定向思维——自此,我们的孩子,忘记了生活里的诗与远方。


        其次,教育的触角停留在表层,不触摸灵魂。


        教育体制和评估系统,让我们的教育必须停留在考试和升学上,无法触及灵魂深处。其实,身为教育工作者,身为家长,都知道应该摒弃这表层的评估,然而,谁也没有勇气,或者说,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和整个评价体系做对抗。只能一边埋怨着一边适应着,既矛盾又彷徨。


        当我们长大成人,真正进入社会,就会发现,帮助我们找到幸福的,从来都不是高成绩,高学位,甚至都不一定是好工作。而是,我们创造幸福和体验幸福的能力。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小确幸什么是小确幸?生活总是泥沙俱下,柳暗花明或许只存在于诗人的幻想里,大部分时候,我们需要咬着牙在生活的泥淖里坚持,这时,纵然你有高深的理论,纵然你有浩瀚的知识,如果不能够找到生活的亮点,给自己努力走下去的理由,那么, 依然会让生活变成一地鸡毛的琐屑平常。

        

3


        周国平说,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如何做事,做学问,更包括如何做人。每个人需要健康的活着,就得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乃至世界的关系。这就离不开哲学和宗教。整个社会特别缺乏关于心性和生命的教育。


        然而,如何能够健康的活着?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身心健康,需要一颗平常心,需要一颗玲珑心,更需要一颗智慧心。而这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引导,需要培养,需要实践。


        并不是没有足够睿智的父母,也不是没有看清如此形势的家长,然而,设若大环境不改变,无论多么优秀的睿智的父母,都无法让孩子获得这样的能力。因为,个体无法改变大众,坚持自我,有时候,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也需要足够自由的灵魂,而这些,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


        也或许,唯有为人父母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需要受制于当前的社会生活依然可以生活的风生水起(譬如郑渊洁,他的儿子没有入学读书,是他教的),才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选择适合孩子的生活,

         

之默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