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发展背景和趋势 在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设路径中,从空间发展角度,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培育重要节点。处于上海北翼的新静安区紧跟时代节奏,正迎来了又一次腾飞。 市北高新园区在经过20年的转型升级,已形成了众多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在上海提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市北高新区提出了整体转型升级的战略设想。 1.从传统工业到创新驱动 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经历了“市北工业新区”、“市北工业园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的历次名称的变更。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劳动密集的传统工业、2.5产业、到创新驱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 市北高新园区是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的全国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中心城区距离人民广场直线距离最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示范窗口。 2.从工业新区到产业新城 根据市北高新区的总体规划,区域将形成总部经济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区、生活配套功能区三大功能片区。区域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的同时,在功能和城市形象也进行了不断的置换和更新。在功能上,导入了完善的文化、教育、商业、运动等配套服务,实现了产业与城市同步升级,成为产城融合的高科技新城。在城市形象上,遵循绿色、科技、可持续规划和设计,打造环境优美的城市形象。 02 发展愿景 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市北高新园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市级开发区,面临着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使命。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扮演着延续历史、见证未来的重要角色。 项目将紧抓中心城区稀缺的发展空间,营造全新的产业环境和氛围,打造城市中心区的创新增长极。将市北高新区打造成为中央创新区。打造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创新增长极、推动闸北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第五大科创载体。
依托现状优势产业,通过与互联网联动升级,并导入热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以检验检测、人力资源、云计算、智能物流、节能环保为核心,多个基础服务产业为配套的双层级产业发展结构。打造涵盖办公、科技创新、商业休闲、产业服务、生活配套及公共空间于一体,多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区。打造多功能复合的中央创新区,构筑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圈。 03 设计理念:GREEN LOOP 项目设计从人与城市的关系出发,旨在从碎片化的城市中梳理出系统化的空间,重新构筑合理的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一个环串联整个区域,孕育价值、活力、交流和文化。通过“价值之环”、“活力之环”、“交流之环”、 “文化之环”的打造,打造一个功能复合的中央创新区。 1.提升城市能级的价值之环 以一条串联城市核心资源的价值环线,串联城市活力引擎、城市创新引擎、城市商务引擎,推动城市价值升级和升值。
为区域办公、居住客群提供完善的商业、休闲以及生活配套,形成界面完整、开放共享的城市活力核心。区域内部打造了充足的开放空间,结合铁路公园,导入文化教育、展示、社区中心,形成具有历史特色的魅力空间。
在基地内部布置高层建筑群落,规避高架负面影响。在外围布置多层办公,实现用地价值的最大化。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塑造商务氛围,形成城市客厅。
对北郊站进行改造,打造成为以客运和城市轻物流为主的综合交通站点,以TOD模式打造创新品牌,形成城市创新引擎。以低密度创意办公空间,引导云计算、互联网 、物联网、高科技研发等产业发展。对北郊站遗留铁道进行景观化处理,并与滨水空间相结合,展现工业历史记忆。
2.彰显多元生活的活力之环
打造5分钟休闲圈,满足园区内从业人员的各种需求;打造15分钟生活圈,作为片区级商业中心,满足居民的生活娱乐需求。
项目规划了58万㎡的新增住宅面积,作为整个园区的生活配套,避免了整个区域夜晚空心化,打造7天×24小时活力社区。
基地内部将形成两个重要的公共交通节点,形成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结合地铁站点设置步行天桥,将人流迅速导入园区内部,并与公共交通站点形成便捷的联系。实现公共交通与步行的无缝对接。
园区打造了两横三纵的路网结构。并通过林荫道路,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并通过提高路网密度,创造宜人的街道尺度。
3.宜人生态的交流之环 串联城市重要的开放交流空间,打造一个可以在其中行走、驻足、互动的交流之环。这个交流之环由三个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
通过道路断面设计,减少车行道数量、增加慢跑道、景观步道,自行车道,打造一条生活性的城市道路。通过合理的雨水管理景观系统,生态、高效、经济地解决雨水排放问题。成为具有海绵城市特性的生态示范街道。
打造三种不同的河岸线,满足在这里中工作和生活人员的不同需求。活力水岸,打造适宜交流及活动的滨水街道空间;漫步水岸,打造适宜行走、小憩的亲水岸线;休闲水岸,打造市民可以接触水,可以游憩娱乐的休闲水岸。
改造遗留的货运轨道,打造体验式的景观公园,通过视觉、空间传达后工业文化的内涵。 4.与时间交融的文化之环 项目通过起承转合四大主题区,展现闸北发展历程。设计充分尊重闸北工业历史,保留基地内部最具代表性的厂房和铁路设施,改造为后工业风格的公共场所,集中展现区域特色风貌。 |
|
来自: QuanLiRen2016 > 《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