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三重境界 你在第几层?

 blywzc 2017-06-05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笔者认为,参禅的三重境界完全适用于书法

书法的第一重境界:学书之初,看字是字,看作品是作品。

王羲之丧乱帖

初学书法,先生让我们描红,完全照葫芦画瓢,山即山,水即山,完全描摹出来。对我们来说,也完全一样,看到一个字,仔细观察,慢慢研究,从摹再到临,生怕有哪里写得不一样,看着一个字,也就是是一个字,完全没有其它的思想和感悟。有时甚至感觉老师推荐的碑帖非常丑,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点。

王羲之远宦帖

书法的第二重境界:书有悟时,看字不是字,看作品不是作品。

此境界有如唐孙过庭《书谱》里所说的: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孙过庭书谱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书法有了了解,知道如何去欣赏一个字,如何去欣赏一幅作品,于是有了“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心得体会,有时甚至“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想突破陈规,寻找新路,于是看字已不是字,看作品也中再是作品。

这层境界中,我们不断否定自己,也想着不断否定古人,在痛苦中前行,在痛苦中探索,在痛苦中蜕变。使得自己的书艺能如爬台阶似得一级一级向上升华,有时爬着爬着,痛苦不堪,好想放弃,但有时又突然感觉到一种升华的快感,欲罢不能,又一头扎进去,继续前行。

杜牧张好好诗

书法的第三重境界:书法彻悟,看字还是字,看作品还是作品。

到了这层,又如孙过庭《书谱》里所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苏轼黄州寒食帖

这是一个“复归平正”、“通会”、“从心”的境界。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彼岸,此时,静看花开,字还是字,作品还是作品,一切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文章或图片没注明出处皆来自网络,无从考源,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