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济 | 济园清梦——三好坞

 大龙寓公 2017-06-06


导语

今年,同济大学迎来了110周年校庆。在距5.20近一个月的前夕,同济大学研究生会将陆续推出“筑梦凝乐”系列纪录片,捕捉那些与同济风雨相伴的经典建筑的身影,邀请同济知名嘉宾老师,为大家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济园清梦——三好坞

        每一个同济人都不会忘了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春有流水潺湲,夏有榴花明媚,秋有笛声清越,冬有细雪纷飞。这就是三好坞,藏身于同济校园内宛若一位明眸善睐的清澈少女,在竹林假山、小桥流水之间诉说着江南的意味。

三好坞小亭


石垢荒台锁翠扉,流光到此不重回

         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在《“三好坞”谈往 》中写下了一句诗——三好坞中千尺柳,几人知是薛公栽。诗中的薛公是谁,他与三好坞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1953年,文远楼竣工,楼后留有一片洼地,大家倒垃圾,臭气熏天。时任校长薛尚实同志、总务长刘准同志接受了青年教师陈从周的倡议:“因地制宜”,发动群众来造园,将低地凿池,挖土堆山,改变这个又臭又脏的局面。本着“山林起伏,错落有致”的园林设计原则,陈从周先生提出了“挖河引流,建设湖心小岛,以两座木桥与外界相连,在岛上堆起高低起伏三座假山”的构想。

陈从周                                          薛尚实


        在当时的条件下,学校资金相当有限,只有动员全校师生自己动手建,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几个校内的搞绿化的老师傅.带上来自各个专业的同济青年学子.利用课余和周末休息时间,开始挥锄推土,当时只有锄头和铲子,就靠这两样工具,挖出一条环岛河道,并将附近的湖水引入河道。而假山上的土,则是学生们或是挑担抬筐,或是推独轮小车,一点一点从周边地区运上去的。

三好坞小山


        关于植被苗圃的由来,陈从周在《“三好坞”谈往 》中写道:“我在之江大学教过的学生刘秋霞,她父亲在大场有一个芸园,经我做工作,并得到薛校长的支持,他父亲愿意将这园内所有的花木及园工移赠、调动给同济。这些花木就是同济绿化的基础.我们在大雪天气,自朝至晚,移植了大批花木,很短时间内校园就开始变样了。”

山顶榆树


       整个建设过程都是人工劳作,挖掘抬运工作相当辛苦。尽管学子们年轻力壮,但一天劳动后回到寝室,也常常是累的倒头就睡。即便如此,学子们的劳动热情始终十分高涨,大约两年左有的时间,三好坞建设完成。


君身皓月我身梦,空里容华一访之

        其后半个世纪,三好坞经过不断维护修缮,将当初的木桥变成了精致的石桥,岛中的竹亭也经过了多次修葺,变成了玉立于假山之上的两座的小亭,而粼粼波面上的湖心亭则是由九曲石桥连接而至。

九曲石桥


        三好坞设计中最为人称颂的,乃是其水与亭的关系。湖心亭四面环水,戗角高翘,翼然欲飞。两侧又连接九曲廊桥,蜿蜒逶迤,曲折有致。“三好坞”园名、“隐秀枕流”二桥,皆是出自陈从周先生的题词。漫步其中,仍然体会到陈老先生那一份匠心独具和诗韵盎然。

隐秀桥


枕流桥


        如今的三好坞,是赏不尽的雪月风前垂垂私语,是听不尽的竹林深处琴声如故。在同济现代建筑交错掩映的校园里,她依然散发着古典的幽谧与雅致,带给每个同济师生触及心弦的记忆。

三好坞


本期嘉宾介绍

朱宇晖老师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与理论专家——朱宇晖讲师


朱宇晖

1971年10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

同济大学建筑系讲师、硕士导师


主要求学履历

1992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风景园林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8年3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及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4年1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4年4月至今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

2007年10月获选赴日本奈良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所举办,以“木结构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为主题的国际培训课程,获得证书;

2011年7月至8月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参加强化培训。


历年主持课程

(1)中国建筑史

(2)建筑概论

(3)建筑文博

(4)建筑文献(研究生)

(5)建筑设计基础

(6)历史环境实录——传统建筑测绘实习


下期预告:

寻济 | 经典建筑专题纪录片(三):文远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