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才传渔隐话 湖山约与酒人看

 文山书院 2017-06-06

文字才传渔隐话
湖山约与酒人看

       上联“文字才传渔隐话”出自清代诗人王昙的诗。王昙(1760~1817),字仲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会试不第。著有《烟霞万古楼文集》等。“渔隐话”: 南宋胡仔(1095?~1170)编有《苕溪渔隐丛话》。胡仔字元任。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卜居苕溪,以渔钓自适,自号“苕溪渔隐”。绍兴三十二年,赴官闽中,后又归苕溪。此书所收诗话,评论对象上起国风,下至南宋词。以人为纲,按年代先后排列。晋有陶渊明;唐有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以杜甫为详;宋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以苏轼为详,共列作者 100多人。此书诗词分辑,事有所归,搜集前人资料,既有抉择,亦较详审,可资考证。“一诗而二三其说者,则类聚为一,间为折衷之”。其中评论词人名作,记述词坛轶事,历来被后人称引。


       下联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徐倬七言律诗 《湖上赠夏卤均》:“青丝一骑出长安,明圣湖头把钓竿。花柳坐催名士老,湖山约与酒人看。
好凭酬唱东西屋,莫妒声名大小冠。昨夜新诗欺《白雪》,雪儿歌罢不胜寒。”



       此联出自《集清诗》,王福厂隶书。此联的意思是说,纵观数千年来的诗文,再把酒俯瞰眼下的湖光山色,亦让人豁然开朗,没必要戚戚然。此联反映了文化人超然的一面。这就是苏轼所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上联中有一个“才”字,本人的篆书以及王福厂的隶书均写作“纔”,这里说说“才”与“纔”的区别。


       “才”,一般都是指天赋,能力比如才能、才干;引申为人才。在这个意义上,“才”在甲骨文中借为存在的“在”。


       “才”也有开始、刚刚、仅仅的意思:比如昨天才来。在这个意思上,小篆及繁体字写作 “纔”。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应该是看图说字。



         在本博客《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说到过 “亼”字,这个类似三角形的字,在古汉字中多是代表男性。“口”(倒写的“亼”)也就是代表女性。再比如:给予的 “予”,在篆书中就是这个意思,男人需要女人,就可以 “给予”,如果女人需要男人呢?就把“予”字倒过来,就是幻想的“幻”,在篆书中这两个字写法一模一样,只是转了180度。这个定法在甲骨文中接近于“在”(即“才”),“不”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不”是指女人正常的月经,“才”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指女人初潮,遂有“成才”“长大成人”之意 ,与“甬”描述男人性成熟有共同特点。


       《说文》:“纔,帛雀頭色也。”段玉裁注:“纔卽緅字也。《考工記》:三入爲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玉裁按今目驗雀頭色赤而微黑。”这句话解释一下,就是说,过去染布,因为是草木染色,需要反复浸泡,浸泡三次,颜色非常浅谈,浸泡五次,颜色还是微黑,浸泡七次,颜色就成黑色了。《说文》“缁,帛黑色也。”所以,“江沅曰:今用爲才字,乃淺義引伸。”


        这就是本联为何将“才”写作“纔”的道理。也是本博客《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一联书写中为何将第一个“在”写成“才”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