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联曲中的流水对 鼎足对 工字对 扇面对

 xiaomanmanjun 2017-06-06


紫雨推荐



在格律诗词曲联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对仗。它们各有专门的术语和要求。了解这些特殊对仗,有助于欣赏和写作。这些特殊对仗分别是:


流水对——指出对句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上下相承,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的完整句子,近来用于律诗中较多;


鼎足对——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句,一般用于词曲联中较多;         


工字对——指相对于宽对而言的。在楹联通则里,对于长联允许宽对,并且规定了宽对的词性范畴。而在律诗和七言五言的对联里,则要求对句在词性、结构甚至修辞上每一字都工稳相对,不能失之宽对;


扇面对——指隔句对,如词曲中第一对第三句,第二对第四句。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也是扇面对。



1、流水对



流水对属近体诗中一种对仗形式,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这两句之间有前后承接关系,必须是先到水尽处,才能坐下来,看云起云落。这两句的先后次序不能倒置,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且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举例说明:

例如: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但也不是绝对的,在如今的律诗写作中,中两联有一联为流水对,愈益渐多。


流水对欣赏: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例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与流水对相反,对仗时如对出现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此类对仗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象流动,习习欲飞。”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法微三》:“严羽卿以刘眘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


对联中也常常用流水对。如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清代成汝昂一联:


任我纵横千里目

看他吴楚万重山


又如江苏镇江甘露寺清代大臣鄂容安联: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2、鼎足对



所谓“鼎足对”,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鼎足对”是“三柱联”的一种形式。“三柱联”由一上联和两下联组成,两下联同对一上联,一上联收于仄声,两下联皆收于平声。


鼎足对即三句形成对仗,因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以鼎足对名之。鼎足对,也称“三枪对”,“三句对”。


明代宁献王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给它取了个十分动听的名字:“燕逐飞花对。”


一般的对联,都上下联两句,此种联的特点是三句,一句可对二句,二句可对三句,一句也可以超越二句对三句。


如春联:“爆竹迎春,社会与时俱进;笙歌贺喜,人民布德同昌。神州航宇,英才为国争光。”


新婚联:“庆良辰,海誓山盟成眷属;迎佳偶,月圆花好证同心。歌盛世,志同道合展才华。”


谐趣联:“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是非非非也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假亦真。怪怪奇奇、奇奇怪怪。怪怪奇奇奇不怪。”


鼎足联的产生,是在两句联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成的。说来极为简单,只是由两句增加为三句。但应注意的是不能乱写,不能写成“无情对”,风马牛不相及,内容必须相联,一定主题集中一致。


鼎足联起源,是从诗词曲中的“鼎足句”直接影响而成,传说源于汉代的民谣,大量创作鼎足联则是元曲的作者。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秋风瘦马。”他的套曲《双调·夜行船》中的鼎足句就更多了。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上遮;青山正墙补头缺。”“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在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鼎足句也不少。如:“鹿逐成群;鱼虾做伴;鹅鸭为邻。”“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苍云燕子飞”;“池塘绿水鸳鸯睡。”诸如此类,都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中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鼎足联的原型。


近现代以来,仍然有骚人墨客在创作鼎足联,如在江西清安城东原来的孔庙侧的三义祠,祀刘备、关羽、张飞,今人李云蔚先生曾题七言鼎足联:“明诚秉义合天心;昭烈怀仁绵汉祚;行忠矢勇振朝纲。”陕西潼关葛洪岭下建有三柱亭,李云蔚先生又为此亭题八字鼎足联:“黄鹤南飞,黄河北去;诸峰削立,诸夏中分。紫气东来,紫关西去。”


另外,李云蔚先生还为内蒙古的深井三角架撰写了十一字的鼎足联:“同心转轴,依依山韵合驼铃。致志垂纶,熠熠波光摇瀚海;联歌顶水,行行雁序绕穹庐。”李云蔚先生的鼎足联和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中的鼎足句,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例了。如果能在合适的场合用上一些鼎足联,也许能增加一些小小的新颖、新奇、特殊之风味。


“鼎足对”后来逐渐演化为“三柱联”,是由三个可互为对仗的句子组成的对联。可由一个公共上联,两个下联组成。或者由两个上联,一个公共下联组成。正如联家说的“鼎足而三,只合以一出句两对句”。这讲的是鼎足联。鼎足对与鼎足联的相同点,表现为两者外部形式上的相同,即都是三句互为对偶,其基础都是对偶句。两者不同之处,鼎足对是对“支体必双”的对偶的突破,是对偶修辞的扩展,讲的是修辞。而鼎足联是传统“两支联语”组成对联的突破,是文学形式的创造。鼎足联是现实生活条件下以及建筑物模式的变化中创造出来的。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张贴对联为屋门的一左一右,而三柱联是为有中柱门的房屋准备的,中柱贴上联,左右两柱分贴两个下联。“三柱联”又名“三柱对”,其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见于鼎足式的三柱,如三柱亭的三根柱子,此种形式又名“鼎足联”或“鼎足对”;二是见于平排的三柱,如有中柱门的中柱及其两根旁柱,两间联壁房的三根柱子。“三柱联”由一上联和两下联组成,两下联同对一上联,一上联收于仄声,两下联皆收于平声。其镌贴有讲究,人面对建筑物,有中柱门的中柱用上联,右柱用第一下联,左柱用第二下联;联壁房的三柱,右柱用上联,中柱用第一下联,左柱用第二下联;鼎足式三柱,其前右柱用上联,前左柱用第一下联,后柱用第二下联。


举例:

山西运城市购书中心是一座有三根柱子的特殊建筑,悬挂了一幅三柱联:


上联是:书海扬帆驰远岸;

下联一:国风凝瑞蔚奇观;

下联二:关公助我上高端。


洗衣店三柱联:

相庆清芬投契;

同欣岁月利生;

乐教人物改观。


横批——郅臻明洁(右柱和中柱之间),协计富康(中柱和左柱之间)


某婚房三柱联:


上联是:庆良辰,海誓山盟成眷属;

下联一:迎佳偶,月圆花好证同心;

下联二:歌盛世,志同道合展才华。


近几年,笔者曾创作过许多副鼎足联(三柱联),它突破了对联仅两句的特有的艺术形式。例如,笔者题浙艺坊三柱联:


浙江柳水涛声壮;

艺苑诗坛韵味长。

坊间石店佳联雅。


鼎足对的使用:


鼎足对很适合于夫妻双穴坟墓。双穴坟墓有三根墓柱,正需用由三联组成的鼎足对,用法有两种。一种类似于中柱门用法,上联在中间,左右(人位于坟墓前,朝向和坟墓保持一致,即背朝坟墓,正手为左)分别用第一下联和第二下联。另一种用法是,最左边的用上联,中间和右边分别用第一下联和第二下联。这种用法对每边字数较多须回行形成龙门对形式的鼎足对较适用。故一般首选第二种用法。


北宋词人柳永《醉蓬莱》中“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用的是鼎足对。鼎足对在宋词中较常见。如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中“但远山长,白山乱,晓山青。”又如,秦观《行香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再如,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鼎足对在元代散曲中更为常见。如,马致远《夜行船·秋思》中“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又如,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古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此曲除开头两句是散句外,其余都是三句对,一共组成三组鼎足对,十分工丽。

   

对联何时有鼎足对修辞法难以考究,作者见到最早的鼎足对是在国民初年。例如,黄兴挽宋教仁联: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是袁世凯。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刺客杀害于上海。黄兴用鼎足对修辞手法写了此挽联。联语最后一个字上平下仄,为特例。此联为三句一组,字数相同,互为对偶,是标准的鼎足对。联中指名道姓,怒斥凶手,语如连珠之炮,满腔愤慨,是声讨袁世凯的檄文。当今也有鼎足对,例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


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

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


此联为鼎足对,上下联前三句字数相同,互为对偶。上联第一句“鹄比翼”可与第二句“花颦眉”对,第一句又可与第三句“柳拂裙”对。下联第一句“林蕴幽”可与第二句“水凝碧”对,第一句又可与第三句“山环翠”对。


有些联家讲解鼎足对举例都不恰当,例如,有本教材举例,俞樾贺任小沅七十寿联:


屏藩节钺半生来,宦迹两至吾乡,撩友曰善、士林曰善、闾阎曰善;


香山放翁七十岁,诗篇并为公寿,富贵中人、风雅中人、神仙中人。


作者认为,是“鼎足对,上下联最后三个分句排比自对。”此联上下联最后三个分句是无法自对的,“善”与“善”、“人”与“人”怎能对?自己对自己,不是“合掌”了吗?因此不是鼎足对。其实后面三句是排比修辞手法。排比是不要求自对的。


又有联家说,在楹联创作实践中,真正三句独立一章的极少,而往往是以“鼎”对“鼎”用之,即以三个词组属句缀偶、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如传世名联:


花好月圆人寿;

时和岁乐年丰。


又如,傅山(青主)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这里讲解和举例变调了,此两联不是“三句”句子而是“三个词”组成或短语,怎能是鼎足对呢?


又有联家解读《联律通则》,举联例,鼎足对。例如,李云蔚题江西靖安三义祠联:


明诚秉义合天心(下联)

昭烈怀仁绵汉祚(上联)

衔忠疾勇振朝纲(下联)


他说,“此联鼎足而三,用于三义祠(祀刘备、关羽、张飞),是适当的。”此处联家把“鼎足对”与“鼎足联”弄混了。


鼎足联,又称三柱联,是由三个可互为对仗的句子组成的对联。可由一个公共上联,两个下联组成。或者由两个上联,一个公共下联组成。正如联家说的“鼎足而三,只合以一出句两对句”。这讲的是鼎足联。鼎足对与鼎足联的相同点,表现为两者外部形态上的相同,即都有三句互为对偶,其基础都是对偶语言。两者不同之处,鼎足对是对“支体必双”的对偶的突破,是对偶修辞的扩展,讲的是修辞。而鼎足联是传统“两支联语”组成对联的突破,是文学形式的创造。鼎足联是现实生活条件下以及建筑物模式的变化中创造出来的。近几年,笔者曾创作过许多副鼎足联(三柱联),它突破了对联仅两句的特有的艺术形式。例如,笔者题浙艺坊三柱联:


浙江柳水涛声壮;

艺苑诗坛韵味长。

坊间石店佳联雅



3、工字对



工字对,指相对于宽对而言的。在楹联通则里,对于长联允许宽对,并且规定了宽对的词性范畴。而在律诗和七言五言的对联里,则要求对句在词性、结构甚至修辞语法上每一字都工稳相对,不能失之宽对。



在近体诗及对联中,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因此,也称为“工字对”。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4、扇面对



扇面对,亦称“扇对”。旧体诗词曲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说:“扇面对,《调笑令》第四句对第六句,第五句对第七句,《驻马听》起四句是也。”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对。如少陵《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明代王世贞《曲藻》:“对偶:有扇面对、重叠对、救尾对。”


1958年,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汉语诗律学》论近体诗对仗时也说:“第一种是上一联出句和下一联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这种对仗叫做隔句对,《中原音韵》论曲时称为扇面对。”隔句对在近体诗中极为罕见,词中也不多。


元人散曲继承了“扇面对”这种体裁后,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宽,数量大量增加,质量也极度提高,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景观。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又叫“隔句对”,也就是两联之间相对,非常罕见。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片:“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下片:“惜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都是一字领扇面对。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作者:唐·白居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