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论语》9

 盘锦正心国学 2017-06-06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

关于这一句,孔子的十世孙、汉代孔安国曾经这样注解:

“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什么意思呢?

慎终:就是对待先人的丧事,悲哀是真正发自内心;

追远:追念远祖,祭祀,用最真诚的敬意。

君王带领民众如果都能做到这两点,那么人民的教化就会很成功了,人民的德行修养都能归于谦恭厚重了。

我们先聊一下“祭祀”:

从远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就都有祭祀的传统。

古代民众很多愚昧、不读书,当然也没有书给他们读。所以有许多问题他们无法解释:

为什么白天会有太阳,而到了晚上太阳消失,月亮出现了?

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

为什么会有打雷闪电刮风下雨?

为什么会有地震、火灾、泥石流?

为什么会有日食、月食?

......

因为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所以人们想像出一个神的世界,高高在上,掌管着人间的许多事务。

太阳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天神......

为了让这些神仙们高兴,少降些灾祸给人间,所以人们开始祭祀天、地、鬼、神、与先祖。

有人说:这是愚蠢、愚昧、无知。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是智慧。

我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生活在山区的人们,从大山中获得树木来生火、建造房屋,获得猎物来充饥。所以他们会祭祀山神;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从大海中获得盐与渔类,贩卖为生,所以他们会祭祀水神。

我们生活在这天地间,大自然供养我们阳光、空气、水、食物,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吗?

所以,祭祀天、地、鬼、神,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爱与感恩,以及畏惧。

我们现代人很自以为是呀。缺少对环境的爱,所以肆无忌惮地砍伐山林,挖煤挖油,排放污水.....所有这一切,人类都要承担后果的。

其实这后果已经出现了,离我们最近的: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出现,天是灰的,云不见了,晚上看不到几颗星......

古人愚昧吗?

古人砍树是不会砍树干的,更不用说连根拔起、成片砍伐;

古人捕鱼,是不用细小鱼网的,因为他们懂得不能竭泽而渔,要留下小鱼让他们长大、繁殖;

古人春天是不打猎的,因为怕伤害到怀孕的母兽,影响到山林动物的繁殖。

这是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所以他们享受大自然给他们的蓝天、白云、繁星、与新鲜空气。

古人集雪水以煮茶,现在你敢么?

《红楼梦》里有妙玉将落在梅花上的雪收集起来,保存后用来煮茶。茶香梅香雪香。

如今我们下的雨雪里面,简直跟含了硫酸似的,你敢喝?

你认为古人愚蠢?

我们现在知道的太阳月亮星球风雨雷电的运行产生,是从书本中学到的,这有什么了不起?

《尚书.尧典》中记载着: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尧在位时期就命令羲氏与和氏两大家族的子弟分别居住在中原的最东、南、西、北四方,每天观测记录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行,然后制定出历法。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转的。

古人不知道,他们在地球上观测太阳,认为日月星辰都是围着地球转的。

不知道用了几十年、几百年日复一日的观察与总结,五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制定出历法。

他们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太阳就重复一次循环,所以将这个时间定为一年。

他们还发现:中原四个方向天空中都有七个星座。哪一个星座中哪一天哪一颗星亮起、或消失,都会对应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说:每年的这一天,某颗星出现,就会有水灾发生......

古人的科学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个课题,我们有吗?

我是自愧不如的。

古人祭祀先祖,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如果不是历代先祖的传承,我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所以我活一生要对得起先祖,对得起后世子孙,我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受人尊敬的人,来回报祖宗给我的生命。

现在大多数人,不要说对远祖的祭祀,就是爷爷去世后,每年清明去坟上祭拜的人都少有,这样的人们,当然会缺少生命的使命感。

他们无所谓给不给先人丢脸,无所谓给不给子孙留下坏榜样,只求自己过得舒服——这样的生命状态,他如何去努力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呢?

我们现在,南方还留存着许多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家族。这些家族每家都有自己的家谱,有自己的家规甚至族规。

《朱子家训》与《温母家训》是很经典的家规,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己去看。

“慎终追远”,如果从祭敬先祖的角度来理解,也未尝不可。不过还有一种理解,我认为更深刻。

《尚书》中有:“慎厥终,惟其始。”

慎终于始。

这个“终”,指目标、结果。

如果想要达成目标,有好的结果,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贯彻始终,才会有好结果。

《大学》中有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注意了,是“终始”,而不是“始终”。

终,在前;始,在后。

这里面有个道理:

我们做事,首先,要确立那个“终”——终点、目标,然后再开始。

可是如今我们很多孩子,包括大人,正是缺少了这个“终”,所以也没有“始”。所以人生得过且过,没有方向。

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们有一个“终”——竖立目标,然后再一步一步去努力、去实现。

一定要有一个志向: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事业!

有了目标与志向,再开始努力,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这样,即便通往目标的路上会有困难、会跌倒、会失败,可是因为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克服困难、达到终点,实现目标!

这是慎终追远!

反过来论证这一点。

我们先看这个“终”,也就是结果。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我这孩子一点都不爱学习呀、不爱读书呀......

这就是“终”。是结果。

那么,为什么人有这个“终”、这个孩子不爱学习读书的结果呢?

好了,这个结果不是一天形成的!不是突然孩子就不爱学习的!

有这个“终”、结果,你要去找远因,很久以前就重下的远因,即“追远”。

这孩子从小就没从学习中得到过快乐,更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他不爱学习;

他从小就没有人陪他读书、讲书中有趣的故事,所以他不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他不爱读书;

从小他只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打麻将、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看手机、说脏话,所以他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所以他也玩游戏看手机,他就不爱学习!

所以,我们还要责备孩子什么呢?

他现在的一切,都是我们教育的“果”、都是“终”!

要怪,只能怪我们家长自己!

《诗经》里有一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如果没有当初的开始,就不会有现在的结果。

你种下远因,才有今天的“终”、结果。

所以,要“慎终”:谨慎对待结果的话,只有一个方法——“追远”。

有好的开始,并不懈坚持,才会有好的结果。

君不见:古今中外,凡是人生有成就、有好的“终”、结果的人,哪一个不是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努力?

成功的人无一例外会具备的素质:

爱学习、会反省、勤思考、不懈努力。

而不成功的人也会具备如下素质:

不爱动脑、不爱反省、不爱改正自身错误、不爱学习、也不愿意付出努力。

因为有不同的远因,才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与人生!

如果人人都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这世上所有人都能够有美好成功幸福的人生了,人民的教化也算得上是成功、厚重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