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慎终追远,不负春光

 憨痴呆 2019-04-0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尽了清明时节对故人的哀思,而一幅《清明上河图》绘尽宋朝汴京城在清明时节的繁华与热闹。一个道尽了清明哀思,一个绘尽了清明繁华,清明缘起于何?

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相交,踏青与祭祖之时。远游于外的游子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一起在先祖前敬上一炷香,焚上一贯纸,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既罢,便踏歌而去,享受当下。

那么为何清寒严肃的祭祖和欢歌赏玩的踏青会在清明这一天一起出现呢?便不得不说到上巳节和寒食节了。

上巳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据文字记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期。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一般在上巳这天去河边举行袚禊仪式,即在水里洗澡,驱除旧的一年里的秽气。《论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王羲之便在《兰亭集序》中说到“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除了袚禊之外,上巳还有招魂的习俗,即在野外召唤祖先和亲人的魂魄。

寒食

寒食节则于介子推有关,民间传说:介子推拒不收禄,携母逃至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但未曾想介子推宁死不屈,晋文公大为后悔,便设这日为寒食节,不举火以纪念介子推。现在学者则认为:寒食节的由来是先民“换火”习俗的遗留。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上古时期,为了驱除野兽、照明取暖,火塘中的火是从不熄灭的。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于是三月里便有了三个节日,清明、上巳和寒食,且日期相隔不多。于是,三场与祭祀相关的节日便在岁月中逐渐演变并合二为一。发展至唐朝,便仅剩下寒食和清明了。唐朝时,每家每户都在寒食和清明这两日扫墓、踏青。祭祀先祖后,大家便在坟前踏青会餐。祭祀先祖本是肃穆沉重之事,坟前野餐未免不过恭敬,于是唐高宗颁布诏书:“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将寒食节扫墓之事禁止了。但民间风俗又岂是一道禁令便可禁止的,于是唐高宗顺应大势,又颁布一道诏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为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自此,寒食节扫墓之事成为常式,只是不再允许在坟前踏青野餐。又因寒食和清明相连,所以唐朝人在寒食和清明两天都进行扫墓活动,再后来寒食这个节日也消失了,扫墓全部都在清明这一天。

清明时节

自此,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并与寒食、上巳两个节日牢牢联系在一起。于是广东地区为纪念介子推,会于清明前夕购买“清明扇”,寓意扑灭山火,挽救忠臣。现在,则使用“清明扇”驱赶“小人”,将一切不吉利之事与邪气“扇走”,亦有人直接将“清明扇”悬挂至门口,以作挡煞之用。

而清明正处于春夏之交,扇子也在这时登场,市民开始利用扇子蒲博(赌博之类的游戏),从而达到推销扇子的目的。陈元靓《岁时杂记》云:“都城寒食,大纵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迩也。”

清明之日,携一把“清明扇”追思先祖、驱除邪祟,感受春日蓬勃的生机与夏日炎热的触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