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空问答

 温州电工 2017-06-06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两种疾病,在现代医学的检查下,属于两种不同的疾病,西医多以目前流行的“四联疗法”为主;至于是否严重,这个和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本身发病因素有关系。例如,体质弱的疾病自我康复能力会很弱,其预后就有可能向加重发展,浅表性胃炎有可能形成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等;而十二指肠溃疡就有可能形成十二指肠炎,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导致穿孔。

因为,肠胃为开放性器官,每天要接受不同的食物侵袭,因此,但凡是患了胃肠疾病,治疗起来都特别麻烦,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属于慢性疑难病。因此, 要想治愈此类疾病,就要做好长久用药的思想准备,并积极配合大夫,做好日常的预防和保健。

目前治疗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最好的方法就是中药。中医通过对患者体质的辩证和诊断,然后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然后辨别阴阳寒热虚实,在根据辨证结果用药。临床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证型:

1、脾胃虚弱:

症状:多表现为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为主。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2、肝胃不和:

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的一种证型。

症状:主要表现为: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嘈杂吞酸,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脏腑功能不协调所致的病证。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影响胃的功能;或寒邪侵袭肝胃,导致肝胃功能异常等引起。

注意:多喝热水,不吃辛辣的食,说话尽量小声,每天作息规律,少吃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调情志,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减少诱发因素。慎起居,适寒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3、肝脾不调:

症状:是胸胁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大便溏结不调或腹痛欲泻,泄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方药:常用方药有疏肝健脾丸、人参健脾丸等。

4:脾肾阳虚:

病因:脾肾阳虚,中医证候名。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脾虚阳气不足,多引起大肠功能失调。

症状:表现为腹泻,或便秘。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

①、阳虚寒盛,气机凝滞,而见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②、水谷失运而见腹部胀,久泻久痢,甚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③、水湿泛滥,而见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仍。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细弱,也为阳气亏虚之象。

5、湿热蕴藉:

症状:阴痒,带下量多,如豆渣样,常伴有心烦,失眠,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这是由于患者湿热内蕴,下注肝胆之经脉,湿热生虫,虫蚀阴中,故出现阴痒和带下量多等症状。治疗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药:石菖蒲10g黄柏10g茯苓20g白术10g车前子10g鹤虱10g苦参10g白鲜皮20g贯众10g.本方以川萆、石菖蒲、茯苓、车前子、黄柏清热除湿,以鹤虱、苦参、白鲜皮、贯众杀虫止痒。如果患者有脾虚症状,如饮食不香,大便不成形等,可加入山药30g,白术10g,苍术1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